编者按: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提出到2027年,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本版刊发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重大意义、实施要点进行阐释,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推进有所启发。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通知》指出,到2027年,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新时代如何构建跨学科美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浸润跨学科美育教学?
新时代跨学科美育教学构建。中国古代和西方跨学科审美教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通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综合学习,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古希腊时期的“七艺”被列为教学科目,包括政治、伦理、雄辩术、几何、天文、算术和音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不受学科的限制,广泛涉猎伦理学、心理学、修辞学等众多领域。当时,“跨学科学习”的概念虽未被明确提出,但已成为培养完美人格、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途。19世纪,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跨学科关系的知识论》推动了跨学科运动,21世纪,跨学科和整合课程成为国际范围内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就要进行跨学科学习,推行跨学科美育教学。
浸润式“美育跨学科”教学,主要是在强化艺术学科审美化教学基础上,实施多维度跨学科教学。第一维度是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之间的跨学科教学,第二维度是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的跨学科教学,第三维度是艺术与科学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的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美育教学要以艺术为起点,直接关联教学目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单元活动等,为整个学习活动提供核心支点。将各学科紧密结合,关注跨学科思维培养、科技创新的同时,要促进地方戏剧、民间艺术、诗书画印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美术文化的跨学科互动,将家国情怀之韵贯穿于审美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美、认知美、体验美、拥有美、升华美。
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丰富之美。各学科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是进行美育的有效载体和媒介。
各学科中都蕴含品德美。我们从文学诗词歌赋中感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之美、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感受高尚人格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万物也有“人格”,具有类人的“品德”。从数学、物理等科学学科中,能够感知宇宙博大雄浑之美、感受大自然无私奉献之美,能够体会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大德之美。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品德美的内容,帮助学生从“知”到“信”再到“行”,让学生将美的道德知识向美的道德行为转化。
各学科中都有社会美。社会美的第一种类型是人的美。在科学、音乐、美术课上,我们欣赏人体自然美和人的内在素质美。人体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四肢五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适当的身材和美好悦目的色泽,便产生了美。此外,人的内在素质美,如风度气质、言谈、举止、态度等,相较于自然美更加重要,如坚守信仰、大义凛然等精神气节之美。
各学科中都有科学美。科学美既指科学本身的美,也指科学所揭示的自然之美。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创造、发明中所产生的成果。如元素周期律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给人以深邃隽永的美的享受,中医学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以理论结构的合理匀称、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等反映了科学之美。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构建跨学科美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成为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美育教学,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美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和评价,提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凸显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属性,需要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数字化场景中,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链的形式组织学习任务,设计与学习任务相关联的表现性学习评价。同时,要依托教师群体形成跨学科思考的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跨学科共同体和技术赋能的支持保障体系。一方面,教学要以跨学科美育教学的形式重构课程内容,引入体现美的生活价值、具有真实性的学习问题和实践,建构有意义的审美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核心环节。教师队伍需要建立跨学科共同体,实现学科间的互补支持,将信息技术作为跨学科学习开展的重要助力,为教师的美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全过程的数据记录、可视化的教学管理、精准的教学诊断,并为跨学科共同体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愈加成熟,大量信息化设备装备于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等多个场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
学校还可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号召,在“美丽系列”建设工作中贡献力量。比如,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的高科技数字场域,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并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让祖国年轻一代牢固树立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