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以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学校美育
甄巍

    ■策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系列评论之二

    近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开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通过高质量的在线课堂建设,实现优质课程的实时共享,能够促进优质美育资源的均衡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尽力避免在线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深度学习方法。

    以数字工具丰富美育学习方式,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场景。美育数字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教育资源的海量扩充,以及学习场景的多样开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将优质艺术课程、艺术技能和艺术活动集中到线上,汇聚了大规模线上共享美育资源。其中的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能够将美育名师、金课等优质教育资源送达边远地区,实现了高水平教育资源的普惠性落地。借助海量的网络美育资源,教师与学生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听、看、触、动的感官优势拓展知识链接,让自主探究有了充足的空间。

    在线学习具有独特的场景应用优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灵活开展美育实践。美育浸润往往从培养兴趣开始,通过审美感知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项目性学习,让知识的获取过程变得充满乐趣。以视觉、听觉为主的大量审美体验,如数字图片、音频、视听材料等,都可以在线获取。与此同时,美育教师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与真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愿望。配合虚拟教研室建设、混合式教学与“双师”教学设计,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美育革命,突破了课程时间与教室空间的限制,将数字虚拟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满足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学习样态。

    强化数字美育的教学互动,用美育点燃思维与智慧。目前,线上美育资源以单向信息传输的课程录像为主,教与学的互动性仍有不足。只有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审美感知与判断、创意方法与观念等高阶思维,形成素养导向的深度理解。因此,在数字美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系统性研究,通过数字交互式学习工具,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塑造美好心灵提供发展阶梯。比如,通过在线设置问答、闯关、任务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借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等主动学习过程,建构起对智慧美育的认知。为此,美育教师需要把握数字工具赋能学校美育的矛盾性,通过分析具体学情,帮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获取美育经验,使其对美产生兴趣。同时,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或交互作为关注点,并将美育知识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美的智慧。

    用数字技术推动美育教学评价改革。运用数字工具赋能美育评价,是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人工智能辅助的作业批改及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诊断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媒体数字化记录,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能够提升回顾与反思的质量,形成个性化的美育学习报告。数据分析和共享工具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实现美育教学即时高效的多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提高中小学美育评价的科学性。

    当前,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对学校美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大量学习者的个案数据,借由恰当的算法和逻辑架构,能够分析出不同类型、年龄、性别、地域等变量条件下教学的结构性差异,从而准确勾画出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帮助教师理解美育课堂质量的关键要素及其相关属性。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艺术教师”,未来甚至有可能设计出数字虚拟的美育教师,为不同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远程指导。以美术为例,由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生成式艺术,节省了师生处理图像和查找信息素材的精力和时间。师生可以专心去做更具创意、想象与共情的活动,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提供更多可能。这将大大地增加社会共享文化多元、经典传承、情感共鸣和个性表达的便利,对于审美的大众化普及和“人人皆可创作与表达”的美育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