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等四部门发文,坚决打击违规“黑竞赛”。四部门提示,“大师赛(DSS)”“希望杯(XWB)”“华杯赛(HBS)”等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 “黑竞赛”是在我国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不良现象。2018年以来,为有效遏制竞赛横生的乱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积极净化教育生态,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基本斩断了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然而,仍有一些违规竞赛通过改变形式、规避监管等多种手段,骗取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参与。非法机构或个人往往会夸大竞赛获奖对升学的积极作用,声称参加某些竞赛就能确保孩子获得名校录取资格;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虚假信息,营造焦虑氛围,进而推销各种高价培训班、辅导班;甚至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虚假竞赛平台,打着“评委内部关系”“提前获知题目”的幌子,向家长收取高额报名费和辅导费。此类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竞赛秩序,还削弱了“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家长靠掏钱包来消解焦虑。因此,为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各方需共同抵制“黑竞赛”,并携手形成打击和治理“黑竞赛”的合力,让“黑竞赛”无处遁形。 教育主管部门应持续加大对各类竞赛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黑竞赛”的出现。教育部门应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紧密协作,对涉嫌违法违规的竞赛活动进行严厉查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予以惩处;应加强对合法竞赛的审核备案工作,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透明。对于那些改头换面、打擦边球的竞赛,应细致排查,发现后坚决严厉打击;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手段,斩断“黑竞赛”信息传播链条。同时,应加强与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其自觉抵制“黑竞赛”。 学校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提高学生对正规竞赛的认识。学校应通过举办各类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觉抵制“黑竞赛”的诱惑;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指导竞赛的能力与水平,使他们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同时,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引导家长正确看待竞赛。 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孩子,理性看待竞赛。家长应避免教育焦虑,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追求成绩和升学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对于打着竞赛旗号的各类活动,家长应具备辨别能力,避免让孩子陷入“黑竞赛”的泥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关注“黑竞赛”问题,共同参与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对“黑竞赛”的曝光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其危害,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净化教育环境。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应积极参与正规竞赛的举办,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有益的成长平台。社会组织和个人应积极参与打击“黑竞赛”的行动,共同维护教育公平。 打击治理“黑竞赛”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助力,才能使“黑竞赛”无处遁形。同时,要让各类正规竞赛回归兴趣属性,成为学生校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切实发挥各类竞赛挖掘潜能、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的功效,助力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发展,使其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