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使命驱动 文化浸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科教一体化创新团队
周德群 丁浩 王群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面向培养新文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着力解决“科教平台融创难”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致力于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以及中国未来的开创者。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围绕“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效率测度与评价、可再生能源发展管理、低碳转型”等前沿问题,以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深化融合为主线,着力打造一支使命担当感强、科教协同度高、团队凝聚力大的“科教一体化”创新团队。本文是“江苏‘双碳’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GKT23_B006)阶段性成果。

    使命驱动

    以国家与社会需求为牵引

    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团队可持续发展和不断突破创新的内在动力。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团队的“愿景、使命、定位、价值主张”,针对科研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挑战,凝练了“面向问题的研究”“多维度的系统思考”“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多种方法的集成运用”“严谨的研究方案过程管理”这五点价值主张,并通过“使命上墙”的形式,将团队的愿景、价值主张等在团队会议室、研究生工作室等进行展示,从而使团队文化能够内化于每一名师生心中。

    科教协同

    以优质资源促可持续发展

    在科研和教学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围绕“低碳发展、能源转型”等国家重大战略相关科学问题,立足中国国情,瞄准前沿问题,凝练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的文化主张,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等国家科研课题,并着力将前沿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一是依托前沿领域,打造荣誉课程“新时代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邀请能源环境经济政策与管理领域国内国际知名人才和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等授课,授课对象主要为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通过对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前沿问题、基础理论等方面的介绍,厚植本科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激发本科生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为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设立“可持续能源系统”主题创新区,打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融合的渠道。围绕“双碳”目标、“能源转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发展实际,每年向全校公开发布课题40余项。“教—科—训—赛”进行整体化设计,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到主题创新区训练,再到现场军演式实训,最后凝练、提升参赛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的无缝衔接。

    三是积极开展“双碳”领域微专业、微课程建设。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始终围绕我国“双碳”领域能源环境经济政策与管理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何更加充分发挥好上述科研优势,促进“双碳”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团队持续创新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依托综合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教师开设了“双碳”微专业、“双碳”微课程,通过开展研究生创新论坛、暑期学校等形式,推动教研融合。

    四是深化一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推动优势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融合。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教师依托承担的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系统工程导论”),深化课程教学形式改革,通过组织课程辩论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了解国家战略发展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文化传承

    保持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实现团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依托自身形成的特色团队文化,通过新生见面会、师生从游、能者归航等一系列特色活动,长期有效地保持着较强的团队凝聚力。

    一是通过新生见面会、师生运动会等活动,增强新加入的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归属感。每年通过新生见面会,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的新增师生以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增进对彼此的了解;通过团队荣誉展示、团队发展历程展示、特色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是通过团队讨论会、团队调研等形式的师生从游活动,拉近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围绕团队文化特色,每年由团队成员共同设计主题,并提出新年致辞等,定制新年台历、U盘等办公用品,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

    三是依托“能者归航”特色活动,邀请已经毕业的团队研究生回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经验交流,促进文化传承。通过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既能加强在校师生对团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帮助在校生形成更加明确的生涯发展规划,更能提升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保持并提升团队凝聚力。

    (周德群 丁浩 王群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