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星期五
巧用课间十分钟 激发儿童脑活力
李金云

    课间活动和休息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减轻学习压力和疲劳,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性能受到儿童身体状态、周围环境以及社交互动的密切影响。基于脑科学原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因素,使课间十分钟更具教育学意义。

    通过运动解放大脑认知

    大脑与身体的关系是双向的,身体不仅受大脑指挥,而且可以影响大脑。在课间十分钟,一些低强度的身体活动,如简单的站立,可以使大脑更加敏锐兴奋。研究表明,使用站立式课桌的学生在任务参与度方面表现得更好,执行能力也得到增强。把玩一些小物件,如需要揉、挤、转、滚和搓的小工具,也可以有效激发大脑活力。为什么把玩小物件有助于活跃思维?一是这些小动作能让大脑处于一种积极情绪之中,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往往更具创造性;二是这些动作简单重复,只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不至于分心,又能屏蔽部分外部干扰,让课堂学习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此外,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有助于提高大脑的清醒度和专注力;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如跑步,有利于提升创造性思维。

    总体而言,教师要让学生的身体在课间活动起来。坐着不动,并不是大脑最自然的状态,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必须不断向身体发出“不要动”的指令,才能保持身体不动,而那些指令都在耗费认知负荷。做小动作其实是对大脑的松绑,通过“动一动”释放大脑认知,减少“不动”对大脑的负担。

    通过环境减轻大脑负荷

    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在自然环境中能表现出更加平静、从容的状态。在自然环境中舒展身心,有助于恢复被耗竭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研究发现,人处于自然环境中一分钟后,心率会逐渐放缓,呼吸更有节奏,大脑活动更为放松。相比于城市环境,儿童在自然景色中眨眼较少,表明自然环境对大脑的认知负荷较轻。因此,若想提高学习专注度,应该让儿童更接近自然,运用环境因素减少上一节课给学生在认知上遗留下来的种种干扰,使其在后续的上课时间中更加专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间十分钟,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亲近校园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在教室、走廊和楼宇设置绿植,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其课堂思维能力。

    通过社交激发大脑活力

    研究显示,大脑在社交状态下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活动,与其在独处状态下是不同的。在社交活动中,大脑更积极、灵活,更多的大脑区域被激活。同时,课间休息形成的同辈文化对学生今后的社交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积极促进课间休息对学生社交发展的作用,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游戏性、交往性和合作性的课间活动,引导儿童通过社交激发大脑活力。例如,组织一些交流合作类的课间活动,如桌面游戏、滚球互动、三人篮球等;设立不同主题的交往空间,如阅读角、科技角和娱乐角等;开展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交往活动,让儿童在互动中体验纯真和快乐,锻炼提升思考能力。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