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艺术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小学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也在发展变化。虽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词汇和言说方式,但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有着内在规律,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流行语还是要慎重。笔者在对美术、戏剧等艺术课教学进行调研时发现,教学语言的不规范会直接影响艺术教育教学的效果。
初学者听不懂行话。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行话。行话与流行网络用语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零星、简单的字词,巧妙地概括一种情形、道理或复杂感受。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性,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多,于是交流中说行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行话是业内皆知的,也有些行话传播范围较小。戏剧导演对演员说行话,高校教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说行话,无疑大大提高了表达效率,毕竟行话是业内人一点即通的语言。但大多数行话不等于专业术语,也并非规范的教学语言。在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中使用行话,必须考虑行业门槛。面对初学者特别是未入门的中小学生,如果不加解释地使用那些公认的或小众的行话进行课堂教学,沟通交流还会那么传神、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行话犯糊涂,不知老师所云。因此,面对初学者,教师还要规范使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不规范影响艺术教育效果。行话具有让人心领神会的巧妙性,其中不乏普遍接受的专业用语或术语,如俄国戏剧教育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理论中的“有机天性创作”。但也有些行话是非常随意的表达,即使是业内人熟知的某些行话,也缺乏标准的学术释义、专业含义,难以传达科学、准确的教学信息。以美术课上流行的“油腻的绘画”这一行话为例,“油腻”是许多素描教师常对艺考生说的行话,但初学素描的学生听后却坠入云里雾里。“油腻”这个词具体到所评价的作品,含义各有不同,如素描作品细节处理不佳、作画套路过于呆板,或所画人像看起来满面油光等。由于“油腻”一词在这个场景中缺乏规范性、准确性,学生无从断定老师具体所指是什么。因此,使用类似“油腻”这样的行话进行美术课教学,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没有很强的悟性,特别是长年累月的情景体验,就无法理解这类行话的含义。
教学语言不规范现象有其内在根源。从中小学生艺术培训班、高中生艺考培训班到艺术院校课堂,艺术类专业教学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并不罕见。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教学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从社会教育机构、艺术圈蔓延到课堂。部分走上教学岗位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当学生时耳濡目染习得了老师们的行话,执教时往往不假思索地把一些含义模糊的行话用在教学上。比如,有的年轻教师在指导学生排戏时,不由自主地沿用当年老师教导自己的语言:“你这是在表演喜悦吗?”他试图用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表演缺乏真情实感。但学生缺少专业基础,缺乏系统的戏剧训练和完善的理论知识,自然无法领悟老师的真实用意。由于老师没有使用准确而易懂的教学语言,学生听到这个点评后,自然不会以明确的思路审视自己。此情景下,老师简单的行话变成了客观上的偷懒,未能把指导意见言传到位,而是把意会的包袱扔给学生,使许多学生不知所措。
从教学标准和实操层面入手,解决教学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教育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种“艺术”。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教学的主要表达方式,艺术类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对于高质量的思想表达非常重要。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进行艺术教学,不仅是教学标准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语言不规范、行话相对较多的问题,需要从完善课堂教学语言标准、规范教学行为等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分类完善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语言标准。在广泛调研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艺术专业,组织专家制定科学规范实用的语言教学标准,规范课堂知识传授范式,科学阐释该专业课堂教学常用的基本概念、术语、原理、技术、要领等,以标准的课堂教学语言取代含义模糊的行话。其次,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语言训练和规范的艺术理论熏陶。艺术教育专业应以培育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为目标,按照教学语言标准开展教学,对未来的艺术教师进行规范的语言养成训练。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严把语言关,避免使用一些含义不清的行话。同时,引领高校学生结合艺术实践加强艺术理论学习,加深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和教学语言的理解,学会使用标准、规范的学术语言或教学语言进行表达。只有这样,今天在校的艺术学习者才能成为明天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有能力使用规范、严谨的语言开展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带领中小学生进行充分的艺术体验,提高其认知和表达能力,进而带动美育社会效果的全面提升。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