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大学林学院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彰显劳动价值引领、体现自身特色优势”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统筹校内校外两个教育场域、实施三个阶梯培养、构建X维活动体系的“1+2+3+X”劳动教育新模式,助力培养知林爱林、强林兴林的新时代高素质林科人才。
聚焦价值引领
凸显生态化教育特色
坚持开展劳动价值引领工作,将林学、生态学等涉林学科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碳中和目标的生态底色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涉林学科优势特色,一体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新林科”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全过程,涵养学生生态劳动情怀,树牢“生态报国”的理想信念。一是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室与基层教学组织联建联动,举办“生态劳动育人”课程思政研讨会,引导专业教师将劳动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塑造学生绿色生态劳动品格。二是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室与广西大学“植此青绿”辅导员工作室联创共建,带领学生到南宁市明月湖公园、那考河湿地公园等“海绵城市”治理项目地,开展生态劳动实践活动,擦亮劳动教育的绿色生态底色,厚植学生的生态劳动素养和绿色担当精神。三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邀请林场技术能手、林业行业专家、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开展劳动专题讲座,线上线下分享林业基层劳动者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情系林业。2023年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投身林业领域和基层一线的比例提升至66.34%。
聚焦阶梯培养
构建全程化育人链条
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断优化课程学时设置,将劳动教育分为大一认知启蒙期、大二涵养情怀期、大三大四淬炼技能期三个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必(选)修学时和劳动教育清单,突出阶段性劳育重点。在科学生活观劳动实践贯穿全程的基础上,一年级重点开展耕读劳动教育体验,以绿色认知开启劳育新篇,二年级着重围绕“新林科”劳动实践涵养生态劳动情怀,三年级和四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生态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创造能力,形成各阶段同题共答、各环节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逐步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全程化育人链条。
聚焦资源整合
实现全域化载体构建
坚持“校内整合、校外拓展”的工作思路,优化资源整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实现教育载体全域化覆盖,形成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方面,搭建校园劳动育人平台。利用学校树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校园建设与劳动育人相结合,组织开展“为树木挂牌”劳动科普、义务植树、绘制校园植物地图等项目,与学校后勤基建处合作,探索并推进集树木挂牌、特色科普、林木养护于一体的劳动育人项目。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劳动育人基地。不断整合社会资源,与广西国控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林业单位共建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自然劳动场景中沉浸式感悟林业的魅力。
聚焦融合互促
探索多元化实践体系
坚持“劳动教育+”思维,紧紧围绕“新林科”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探索跨界融合共建共促的劳育路径,推进实施“五融计划”,形成“教育、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1+X”多维劳动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劳动实践能力。
一是实现日常生活劳动规范化,通过实施“劳动教育+科学生活观”生活技能提升计划,引导学生在宿舍卫生、校园清洁方面树新风、作表率。二是探索生产劳动特色化,实施耕读劳动教育计划,以沉浸式耕读体验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实施特色劳动实践体验计划,组建无人机兴趣小组开展智慧林业劳动实践体验,探索“新林科”数字劳动教育新形态。三是促进服务性劳动多样化,实施社会实践劳动能力提升计划,2023年先后组织238名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其中赴大桂山实践团获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团队。四是推动创新性劳动项目化,以“劳赛结合”的方式实施创新性劳动实践计划,鼓励学生聚焦专业前沿科技,2023年带动低年级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50项,169人次参与创新性劳动实践,57人次获评自治区及以上奖励,其中10人次获国家奖励。
聚焦质效提升
运用科学化考核评价
一方面,完善综合评价体系,采取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方式,制定本科生劳动素养评价实施细则,将文明寝(教)室创建、专业实践、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纳入劳动清单统一管理,计入劳动实践时长并给予劳动评分,全面记录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另一方面,将劳育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未来,学院将继续创新劳动教育工作载体,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工作水平,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广西大学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徐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