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县中小学教学工作推进视频会 |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深山,是湖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三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引擎,立足“双减”,充分利用数字化,针对全县课程改革中的短板精准施策,实施三大提升工程,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全局
实施乡村学校管理优化工程
升级数字环境。先后完成教育城域网全光纤改造升级,实现万兆互联千兆到桌面,为学校管理数字化和课程改革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完成初中所有教室标准化考场建设,实现巡视与录播同步。升级了教联体学校专递课堂设备,为50%的学校配置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积极推进应用研究。
搭建督导平台。为优化数字环境下的教育治理,整合初中标准化考场、中小学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制定下发《教育系统教育视频督导平台管理办法》,从组织机构、建设要求、运维管理、安全与保密、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构建了县校两级线上督导体系,实现巡教、巡考、巡安全三位一体常态应用。
赋能育人
实施乡村教师能力培育工程
完善名师课堂1.0。构建“四三二一名师课堂”工作模式:“四”即以教研员为引领,依托15个学科工作室、多个教联体研修组和各学校教研组,构建四级学习共同体——核心学习共同体、县域学习共同体、联校学习共同体和校本学习共同体。“三”即实施三类网络研修——县本网络研修、区本网络研修、校本网络研修。“二”关注二大管理重点——实施管理、评价管理。“一”即围绕一个关键主题,促进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
推进名师课堂2.0。以学科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成长工作室与联校研修组为组成要素,充分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大力推进多元教研体建设。围绕价值共建、精准学习、问题研究、跨界探究、知识管理五个关键举措,改变原有的“学习共同体”专业封闭性,突破交往单一性,形成价值认同、动态开放、育人育己的多元教学研究共同体。
完成“一主两翼”3.0。投入500余万元,完成县级“一主两翼”(教育管理干部为主、骨干名师和青年教师为两翼)三年培养行动的3.0版。实施重点县培1500人次以上,常态实施提升培训2000人次以上。创新“问题—课题—主题”的转化路线,将课堂的研究成果作为地培课程,30余名教研员和教师获聘国培专家。
落实课程
实施乡村学校课程育人工程
新版课标有效落实。利用名师课堂,组织全学科全员至少两轮课标集中研修共计1600余人次,指导全县学校教研组围绕落实新课标开展校本培训、课例研究;针对落实新课标的热点难点问题,新立项跨学科学习、线上教研、劳动教育、家校协同和体育等省级重点课题2个,省市专项课题11个;承办多项省市新课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全县教师素养竞赛,全面展示教师落实课标成果。
“五育”并举彰显特色。组建由市县名师和e教能手组成的劳动教育研究专班,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小学耕读劳动教育课程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应用,建设了7所试点校,通过信息科技课堂和社团,人工智能课程大规模应用于全县中小学;积极推进思维运动,在数学和社团中实施数学思维训练课程,开展竞赛活动;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科学、物化生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力推进美育、体育的本地化实践研究,构建美育本地化课程体系和体育课程资源体系。
三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数字化助力乡村学校管理优化、乡村教师素养提升、乡村学校课程育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版《五峰乡村耕读教育劳动周指导手册》小学及初中分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美育区域研修共同体的建构与探索”等多个案例在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中获奖,跨学科学习案例入围全国创客教育发展大会TOP20。教师国家省级课堂教学竞赛获奖率持续提升,市县骨干名师中乡村教师比例提升1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同比上升19%,茶歌《土家幺伢学采茶》登上中央电视台,多项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展播。
三大工程的实施,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形成了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职能部门主推、各学校主责、高校院所深度参与的“四位一体”课程改革新机制。该机制有效增强了乡村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此推进多项试点创新工作深入开展,经验成果在全国全省推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先后被认定为“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应用试点区”和“湖北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熊峰 邹时红 袁蓓 杨成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