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4日 星期四
用传统文化涵育青少年深厚的爱国情感
傅海燕

    爱国主义呵护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新时代要加强和规范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自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明确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等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从这一重要表述可以看出,首先,爱国主义的产生是有历史条件的,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其次,爱国主义体现的是一种情感,即个人或群体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情感。再其次,爱国主义反映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即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个人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处理个人同国家关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意志融为一体的表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始终世代相传。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重要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诸多重要关口,在文明进步的漫漫征程,我们都能看到爱国主义迸发的强大精神力量,托举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毅前行。戚继光抗倭、郑成功逐荷、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统一的精神标识,熔铸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虚实结合、有机融合。

    一是以课堂为引领,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课堂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根据具体课堂内容,寻找教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点,按照典型性、感染性和契合性等原则,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将课堂内容与爱国主义进行有机融合,把爱国主义内容嵌入课堂教学,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到学生的具体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主动解答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通过教师主导讲授、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是以思政课为抓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新形势下,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向。思政课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爱国素材,选取民族英雄、时代楷模等历史人物事迹,讲解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素材与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爱国情怀,感悟民族精神,传承爱国品格。思政课教师要在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征程中,找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定位新任务,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少年阶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激发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砥砺奋斗。

    三是以经典读物为牵引,推出爱国主义精品书籍。中国历史上关于爱国的事迹比比皆是,比如,在近代史上,涌现出一批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英雄,如抗日名将邓世昌、抗英名将关天培等。他们彰显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品格和情怀,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因此,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挑选出典型的爱国主义事迹、编写成专题性经典教育读物,以经典读物为牵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推出反映爱国主义内容的高质量读物,既可以丰富青少年课外读物,补充青少年的课外知识,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枯燥,让广大青少年寓学于乐,在自主学习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培养爱国情操。历史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容易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能够发挥爱国人物的榜样和引领作用,让读者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引导青少年把对榜样的敬仰和感动转化为立志奋发图强、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对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实践是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激发青少年学习活力,提高青少年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研学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如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直观的实践教学讲解、体验式教学和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感,沉浸式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温度,教学内容更易铭记于心,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

    五是以人工智能为手段,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能够丰富网络空间数据资料的信息体系、传播样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架构,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提高问题求解的便利度和精准度,已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可以融入海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据分析,将其分门别类、信息整合,构筑起相对完整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架构,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库,丰富了教育素材。人工智能还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数字展览馆、智能校园等都是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数据整合、算法推荐、智能搜索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嵌入,使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根据主体认知差异、能力差异、需求差异而对症下药,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信息单一的被动局面,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精准分发,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度和灵活度,提升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对新任务新挑战,爱国主义教育要守正创新、明理践行,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基准,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等原则,生动鲜活地开展丰富多彩、种类多样的教育活动,多渠道多路径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让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史研究所,本文系该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传统教与学关系历史研究”[GYJ2023006]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