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校呈现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的格局。
坐落于英雄城市南昌的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始建于1984年,2015年确立为江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建校近40年来,学校始终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董事长黄玉林提出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校本理念,大胆进行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将思政课教学的政治理性、学术理性和事实理性进行有机融合,构建“4+7+N”思政课特色教学模式。
固本培元 做好顶层设计
思政课教师是落实课堂教学的关键主体和一线责任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从根源入手,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教师养德修为工程项目,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深厚的职业情怀和人文情怀,能够以爱心和耐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放思维,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具备高度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做到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发展,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在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程之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任课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邀请省内专家进校指导,通过集体备课、磨课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有效衔接,螺旋上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院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计划”,选拔骨干教师作为第一梯队,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建立起以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第二梯队,为课程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学院以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为主导,坚持实施学生评价、督导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将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依据,激励思政课教师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多措并举 突出价值引领
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箭齐发”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学习”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教学由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灌输向“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转变。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活用校园小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巧用网络新课堂的“四维立体课堂”。
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内容为王”,抓“金课”建设,以改革创新促进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以“三理融通”为主线,将政治理性、学术理性和事实理性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始终,开展一课多师、师生同台、“双师”同堂等多种课堂教学创新,积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教学改革项目,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根据课程内容,开展红色演讲、辩论赛、微视频、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比赛活动;推出党史思政大课、青春思政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学汇报等系列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学习平台,组织开展“一线课堂、红色走读”等社会实践活动,以贴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情感生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接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结合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搭建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各类优质资源的协同共享。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增强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实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一课一品”特色项目,以“阅读经典,提升素质”“走向社会,增长才干”“自我修养,知行合一”“追寻足迹,提高境界”等理念创新课程教学,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结果导向 彰显育人特色
形成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学队伍干部及社会专家“五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在立体化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章节教学和专题教学、讲解教学和研讨教学的辩证统一,增强了思政课育人效果,逐步形成了“4+7+N”特色模式。“4”即“四维立体课堂”,“7”即坚持7门思政课的主体地位,“N”为丰富多彩的实践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学习活动,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进一步深化学子对思政课的理解,激发学子成为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其保证正确方向、强化人才支撑、夯实文化基础、增强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学校和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黄玉林 于冰雁 干甜 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