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创新艺术平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夏紫璇 刘铮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自身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古琴艺术社团平台,以创新为驱动,以涵养精神文明为导向,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相融通、人文通识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联动的社团管理模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作出了贡献。

    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支持发展民族乐器社团的背景下,2017年学院成立了川师古琴艺术社团,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有成员200余名,年均开展演出活动40余场,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丰富内涵、有过硬本领、有民族情怀的艺术社团。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川师古琴艺术社团的学生们认为,影响和决定社团责任感和凝聚力的因素除了兴趣相投,更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秉持“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为了把社团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舞台,社团全体成员反复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社团成员一致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带头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筑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提高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对艺术类师范生来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是现在和将来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社团成员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更高,行动更积极,劲头更足。

    创建古琴研习课堂

    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中国古琴艺术较早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人文品德修养、哲学与美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其音乐美学内涵是高校深入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川师古琴艺术社团为了搭建学习的平台,组织社团成员刻苦学练古琴艺术,并在全校经常开展古琴雅集与讲座活动,帮助全校师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近年来,社团学员认真总结经验,创建了跨越院系的古琴研习课堂,通过对古琴减字谱以及基础技法的学习,帮助学员从零基础起逐步掌握《古琴吟》《秋风词》《良宵引》等入门曲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古琴艺术的韵律。该社团还先后邀请了唐中六、洛秦、李雪梅等琴学名家进校举办公益讲座,向全校师生普及古琴艺术文化,在古琴艺术介绍和琴谱背后的历史故事中,让大家感受古琴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举办古琴雅集和音乐会

    扩大社会影响力

    川师古琴艺术社团每年举办数场古琴雅集与琴歌音乐会,积极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古琴艺术音乐会的演出,社团成员与李凤云、徐君跃、俞秦琴等古琴名家在学院伯牙音乐厅同台演出。为了创新古琴艺术社团平台,更加卓有成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使社团的活动空间和参与者不再只局限于大学校园,而是扩展到社会,川师古琴艺术社团的学生们大胆走出校门,先后多次在校外举办古琴雅集和古琴音乐会。通过在社区开展古琴雅集活动,一方面吸引更多校外古琴爱好者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聆听古琴演奏、交流心得,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让高雅艺术走进社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大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氛围,对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该社团单独举办社区音乐会,还是与外校艺术社团共同举办音乐活动,都充分展现了社团成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器乐演奏能力,进一步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数字时代,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川师古琴艺术社团为此创立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公众号平台——川师古琴社团。该平台设置了“与琴语”“与琴声”等栏目,实现了教育传播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该平台实时更新古琴艺术和古琴研习等课程内容,以及古琴演奏、古琴音乐会等活动信息。社团努力把古琴艺术的相关理论、文化底蕴、名家流派及各自的艺术特点等,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分门别类地引入互联网,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赞扬。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社团的知名度,而且拓宽了弘扬古琴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夏紫璇 刘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