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 把人带往远方。”狄金森的这几句诗流传颇广,其中正好兼有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这位美国19世纪的女诗人,安静地坐在她小小的肖像画里,用清澈的眼睛,凝望未来人们的眼睛。她的安静里,又有着某种巨大的不安,比安静更迷人。似乎有一只小小的蜂鸟,在她的身体里,振翅颤动,一刻不停。这只小小的蜂鸟,在她的身体里飞徊,又载着离群索居的她,抵达她从未到过的远方: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衔回花瓣与露珠,光明与黑暗。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这样一只小小的蜂鸟。也许这只蜂鸟还在沉睡,一旦醒来,就会振翅颤动,与孩子共振,与宇宙共振。沉静的心湖起了涟漪,孩子生命的节律,融入了晨昏交替、四季流转的韵律。教育正是借助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帮助孩子们唤醒心中那只沉睡的蜂鸟。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索尼娅,如同一滴晶莹的晨露,唤醒人性中的善。与灵魂如晨露般清澈的少年共读,几滴、几十滴甚至是成百上千滴晨露相遇相融,汇成汩汩清泉、滔滔长河,滋养孩子们的灵魂,也浸润教师的心田。而如果那个少年洁白如雪的灵魂已经蒙上了世俗之尘埃,则正可借阅读——人类文明史上一滴又一滴“纯正的光明、永恒的欢乐”(黑塞语),重获皓皓之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因引用过多而几成滥调的诗,其实正是教学与阅读相融时、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真实而美好的写照,在理想的课堂上获得了新生。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个天真的孩子对妈妈说:“月亮开了!”月亮如同皎洁的睡莲,开在湖面,开在天空,开在孩子们的心间。课堂上的经典阅读,也如明月一般,开在孩子们的心头。汪曾祺说,“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飞雪漫天时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以看作是许多花瓣形的小月亮在枝头冉冉升起。教室里的孩子,合上书,闭上眼睛,乘着雪花,飞往春天,遇见落英缤纷的桃源与绿草如茵的原野,乐而忘返。雪花融化了,孩子们留住了春天。书本合上了,孩子们留住了诗境、梦境与仙境。
如果能成为那个让孩子们抬起头来看见明月,并惊呼“月亮开了”的教师,何其幸运!
月亮开了的一个又一个深夜,教师用书页垒砌自己的城堡。白色的书页上密布着黑色,那黑色是整齐而有力的。在白色的空无中,那些黑色的砖块,砌成一个又一个坚固的城堡。世界也随之变得井然有序,坚如磐石。教师手捉提灯,照亮眼前这一方小小的时空,也在心底积累起清晰可见、具体可数的光明。黎明到来,东方既白,教师又将这光明带到一间小小的教室,用积攒的光明,将小小的教室变成阳光普照的辽阔天地。月亮开了,太阳也开了!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上下求索。如西西弗之推石上山,如浮士德之填海造陆。跟孩子们一起,变成拇指姑娘,乘着跳跃的诗行,乘着蜂鸟的翅膀,直至月亮之上。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