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凝聚教育强国建设新动能•二○二三年中国教育观察(下)

    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彰显中国教育力量

本报评论员

    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一个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时代。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教育部启动实施“国优计划”“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鲁班工坊”助力中国职业教育扬帆出海……一年以来,教育改革步入了“深水区”,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显著提升,教育强国建设正稳步向前、日新月异。

    回望过去一年,我们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对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方向更加明晰,那么,立足当下,靠什么建设教育强国?

    要靠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更要靠教师教育体系提供支撑,这两个动力源泉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凝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澎湃动力,才能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让中国教育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内部矛盾、外部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动力源。每一次教育的改革创新,都极大地释放了教育的活力。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到《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步步深入。

    “人必须要有勇气前往看不到岸边的地方,否则永远不可能跨越大洋。”为此,必须以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意识,扎根中国大地,稳步并有预见性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切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强国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强国的第一保障,是人才强国的第一支撑。这一年,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新局面。

    从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到“国优计划”“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启动实施,可以看到我国的教师体系正支撑着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积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在“深”上下功夫,在“常”上用力气,在“实”上做文章,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大国良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选址落驻上海,这为我国教育全方位开放提供了一个“新刻度”。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教育开放的大门要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教育发展机遇。

    放眼世界,国际社会对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高度认可,我国一系列优化教师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正作为中国教育独特经验与叙事话语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与研究。可以看出,我们正在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因此,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心有翼,梦无垠。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自信,持续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教育的朋友圈,在开放中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教育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教育智慧。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执笔人:张湘怡)

 

教育改革创新势能更强劲

秦惠民

  事 件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11月,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召开,强调加强新时期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中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推进教育数字化五个重点领域,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内容。

    回顾2023年,我国教育系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坚定地迈出了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型步伐。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以教育数字化释放新动能,是2023年教育变革与发展中最亮眼的篇章。2月,国家成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3月,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一周年之际,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正式上线。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同月,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胜利召开。

    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出台《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对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和部署。同时,继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和部署。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激发地方和学校活力,提高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水平,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育人功能。

    面向未来,加快中国教育由“大”向“强”的质变进程,需要我们把好方向、抓准关键,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重点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动员社会参与支持和监督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实现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手段再到教育结果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变革。教育目标层面,要实现全民公平数字接入,加速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拓展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教育手段层面,要全面优化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构建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提高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数字化转型在教育治理转型中的实践价值。教育结果层面,要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推进教育公平,需要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统一的背景下,注重在部分领域向农村倾斜,从而推进城乡教育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在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中,通过东中西部协作及有效帮扶机制的建立健全,促进区域间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区域内部,继续推进教师的“县管校聘”与交流轮岗制度建设,确保校际教育公平。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建设教育强国成败。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在高等教育。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我国教育系统持续努力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教育由“大”向“强”质变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在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冠名讲席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强国优师”建设站上新起点

李廷洲

    事 件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7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教育部启动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11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修订印发新版《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近年来,我国以培养造就“大国良师”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取得历史性成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新局面,教师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启动实施,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首批试点支持30所高校承担培养任务。师范生公费教育深入推进,2023年部属师范大学计划招收公费师范生8300名。2018年至2023年,在现有生均拨款制度基础上,中央财政倾斜安排37亿元,继续实施师范生公费培养制度,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超过22亿元实施“国培计划”,培训教师超过100万人次,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一系列公平导向的专项政策行动,教师资源配置公平性不断提升。2023年“优师计划”师范生计划招收12420名,比2021年实施之初增加28%。2022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倾斜安排“优师计划”相关经费3.4亿元。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72所师范院校互派干部教师600余名,培训教师20.3万人次。持续实施“特岗计划”,2023年计划招聘5.23万人,为乡村学校补充高素质教师。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战略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产出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教师队伍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建设教育强国的艰巨、复杂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对教师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对优质师资配置的均衡性提出新挑战。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设“强国优师”,进而培养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适应甚至引领科技变革、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使命的人才,成为建设教育强国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主题。

    首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全体教师自觉涵养高尚师德,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性。保障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和稳定性是世界各国教师政策设计的重要共识,但在这个前提下激发教师活力和创造性也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激发全体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应把学校作为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层级,把校长作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关键主体,支持学校将培育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工作的全过程。

    其次,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进一步引导师范院校尤其是高水平师范院校聚焦培养教师的主责主业,持续扩大“国优计划”培养规模,引导更多高水平综合院校培养教师,在源头上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在培养环节,扭转学科知识和应试导向的趋势,转向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并重。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将实习实践和教师教育学习作为前置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准入的学历要求。突出教学和育人中心地位,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教师聚焦教书育人主业。

    再其次,大力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阶段,教师薪酬待遇的定价依据是吸引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以培养更加优秀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为此,保障教师薪酬水平具有充分吸引力。同时,应广泛设立教师人才项目,并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宋佳

    事 件

    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京召开,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6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7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8月,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落地,“鲁班工坊”助力中国职业教育扬帆出海。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正式批准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回望2023年,我国教育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呈现出全面开花、纵深发展的趋势。尤其是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上,顺利通过在中国上海设立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标志着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显著提升,我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更加坚实的教育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语言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人文交流研究等方面精心谋划、精准发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过半,“留学中国”品牌越来越响亮,“鲁班工坊”成为铺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幸福路”的不竭动力,通过培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小学教师促进各国教师资源与教育水平高质量发展。

    今年,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教育发展整体实力正在迈上新台阶,在国际新的教育竞争格局中奋勇争先。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我国坚定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最重要的教育公共服务产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高度认可。“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的成立将持续推动我国与国际社会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促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建设方面,我国“双一流”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地位不断跃升,出国留学与回国服务人数规模呈现双增长,来华留学国别结构更加多元。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以“鲁班工坊”为主要内容,“中文+职业技能”为主要途径的对外传播策略,不断服务国际产业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基础教育方面,我国数学教材正在走进更多国家,基础教育海外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民办基础教育正在尝试迈向国际。教师教育方面,我国一系列优化教师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正作为中国教育独特经验与叙事话语引发世界范围关注与研究。

    展望未来,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我国教育对外传播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我国打造国际教育公共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要畅通教育对外传播机制体制,充分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全方位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

    从世界各国未来教育国际化战略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与教育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未来几年的重点教育出口产品,可以预见的是,职业教育与数字教育将成为未来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未来我国需要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走出去”方面多点着力,充分挖掘“我有他无”“他有我优”的优势教育产品,提升我国教育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独特性。职业教育领域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挥优势产业与技能专业的国际化潜力,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生来华学习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教育技术方面应加强对技术企业的投资融资,支持其国际适用性项目研发,鼓励教育项目与技术项目的协同出海,在国际援助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我国应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一方面是在其既有工作框架内,通过我国的资金援助、知识分享与技术支持,尤其是发挥在上海设立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职能,服务教科文组织战略和会员国需求,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议程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与国际组织联合设置教育项目与议题,逐步夯实并完善我国教育经验与理论的构建,形成“中国教育经验”并使其特征更加鲜明化与国际化,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教育事务中的话事能力,推动我国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成长与建设。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