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坚持“实践全人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高品位示范高中”的基本理念,以“双新”(新课程新教材)建设促发展,以科教融合强特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走出了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20年度全国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验收“良好”等次、2019年度国家教育部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西安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上百项各级荣誉,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基础教育领域一张亮丽的名片。
健全课程体系 释放育人新活力
学校依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积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应新高考要求的高中新课程体系。
一方面,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省市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积极探索以项目式、大单元式等综合性学习为主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在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如今,已形成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社团活动和信息技术五大类特色校本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生涯规划大赛、高校参访、专家讲座、朋辈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潜能,结合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明确适合自身的选科组合。
除了推动课程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学校还特别注重打造分层的科创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擦亮“科技教育”特色。基础普适型课程照顾“面”,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学TI等,旨在让学生体验科研过程、掌握科研方法、端正科研态度,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兴趣。潜能挖掘型课程关注“点”,主要是为了满足部分特长型学生的“拔高”需求,做好科技生涯启蒙,孕育科技拔尖人才。学校会精选学习成绩优异、科技特长突出的部分学生,学习五大学科竞赛课程,指导其参加正规科技类竞赛。
这些课程的有效落地,离不开学校软硬件的完善。近年来,学校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功能部室建设。如今,学校除了对传统的理化生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还积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建设了数学TI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创客教室、设计实验室、机器人教室等,充分满足了学校各类实验及科技活动开展的需要。
推进教学改革 点燃育人新引擎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学校深入推进“双新”实施,真正实现从“育分”走向“育人”的转变,不仅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还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教学研究,落实课改理念。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指导教师将过去以“教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转换为以“学为中心”的单元学习方案设计,切实推进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安排每天下午第七节课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相互切磋中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了解和认识,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课堂管理,抓好教学主阵地。学校从备课、授课、评价等角度不断完善课堂管理制度,全面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通过定期开展诊断课、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举行公开课展示活动,引导教师在典型课例引导下进行情境化、互动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通过作业设计评比,引导教师结合课堂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并将其嵌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
开展“每日一测”,实现精准教学。各科教师结合当日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命题,并利用自习时间开展“每日一测”。通过系统化地推行“每日一测”,以考代练,不仅有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进度及方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全面提高教学工作的精准性。
深化评价改革,完善育人生态。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每个评价指标,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切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与多维度评级。同时,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审核制度、信誉制度、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评价程序,加强监督检查。此外,学校还与时俱进创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各项表现进行动态管理,直观、清晰呈现学生近期的发展状况,为后续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创新教育活动 筑牢育人新基石
学校教育中,以各种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第二课堂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能有效弥补传统课堂场景单一、互动性弱、实操性少等缺陷,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育人途径。
首先是加强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重要渠道。引领学生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目前有机器人社团、化学社团、编程社团、摄影社团等40多个社团。为提升社团育人成效,学校不仅为各社团精心选配专业对口的导师,还定期对学生社团建设及导师指导情况进行多维度考核,让“小社团”爆发出育人“大能量”。其中,科技类社团与学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密切衔接,发展成效显著。如机器人社团自创建以来,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历届全国、省、市机器人创意、综合技能、FLL工程挑战赛等比赛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其次是开展多彩活动。一方面,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校园艺术节”“校园读书节”“校园体育节”等校园展示活动,多维度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例如,作为西安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校园科技节”,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有丰富的科普活动、趣味科学实验演示、科技社团作品展示,还有备受欢迎的校园多米诺大赛,丰富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提高了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广泛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近三年来,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机器人等学科比赛中,学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意创客比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2023年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等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最后是深化校社联动。学校先后与周边高校及地方科研院所结对,让学生走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激发培养科技创新实践兴趣。学校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签署实践基地联合共建协议,成立了科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聘请中国科学院侯洵院士担任科技校长,聘请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1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学校科技导师,有效充实了学校相关师资。
“建立科教融合示范基地,为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提供了广阔平台,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教融合工作的深入发展。”校长刘忠建表示。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育人新高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无论是“双新”的实施,还是对科技教育特色的打造,都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既需要在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基础上增强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大单元式教学实施能力,又需要根据学情进行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的能力。
拓展渠道抓引进。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精准、科学、合理的招聘计划,大力引进高级教师、“三级三类”教师等,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升级,蓄足教师队伍“源头活水”。
精准培育促专业。首先,创造条件“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引进名家开展培训和选派优秀教师分赴各地名校参观学习,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发挥学校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以名师示范课、名师问诊课堂、名师课程研发等形式开展项目化主题研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最后,制定阶梯式“培养方案”。青年教师重在夯实基础,骨干教师重在塑造风格,名优教师重在课题研究,处于不同水平、层次、需求的教师都能找准自身位置,获得恰到好处的成长支持。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致力于以“双新”实施厚植育人沃土,以科教融合激活育人动能,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了极富借鉴价值的新样态。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春天里,学校将继续保持办学定力,补短板、固根基、扬优势,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更大力量。
(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