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以下简称“泸县五中”)在“立足厚道,求真求上”的校训引领下,依托泸县玄滩镇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玄滩狮舞、玄滩薅秧歌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玄滩乾坤龙舞的厚重文化优势,不断挖掘“厚道”文化内涵,拓宽新时代“育才之道”,逐步确立了以“非遗传古风,龙狮舞樟林”为文化主题、以“非遗体美”教育为特色的特色课程体系,激发了师生非遗认同意识和传承动力,形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淬炼非遗特色课程
推动非遗技艺落地
“非遗体美”教育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更显张力。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办学特色,泸县五中设计开发了“非遗体美”教育精品课程,设计传统非遗与学校“五育”特别是体育、美育等融合教育的抓手——“三金一太极”(玄滩金狮舞、玄滩金龙舞、玄滩金钱板和太极健身操)等类型特色教育课程,以点带面,不断丰富特色课程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焕发新生。
为确保“非遗体美”教育实施计划全面落实,泸县五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狮舞、龙舞传统文化资源,分专习课程、活动课程、环境文化浸润课程三大课程群,打造以“舞、说、歌、画、技”为要点,涵盖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非遗”传习专业课程,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如今,学生每天参与玄滩狮舞、玄滩乾坤龙舞、玄滩金钱板、玄滩薅秧歌等课程学习,大课间进行太极拳操练,资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心灵,文化自信力空前提升。
除了做好非遗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工作,学校还将非遗课程与学科融合相结合,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课程中尽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科课堂文化内涵更丰富,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打造特色教育社团
激发非遗文化张力
社团建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泸县五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了樟林金狮舞、樟林金龙舞、樟林金钱板、太极拳等30多个“非遗体美”教育特色社团,让“舞、说、歌、画、技”在各类社团中百花齐放。
同时,学校还开设国学经典、中国象棋、书法、礼仪、古筝、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课程,将社团建设的层次从单纯的课外活动提升到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以“舞”为例,课程设置为“樟林金狮舞”和“樟林金龙舞”,以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传承主体,学生根据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传习课程,于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进行传习。学校艺术组教师根据非遗项目特点设计教学课程,并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作为校外辅导员,共同深入挖掘玄滩本土传统文化,并融入艺术课程教学,师生共同参与,提升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开展精彩展示活动
驱动非遗传承内力
为更好地激发非遗特色教育的传承动力,泸县五中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创新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开展精彩纷呈的“非遗体美”教育活动展示,让学生得到“非遗体美”教育文化“真传”。
学校每年举行体育健身节,举办大型文艺汇演、师生书画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学生通过练习,参加玄滩狮舞、玄滩乾坤龙舞、玄滩金钱板等非遗项目展示。这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非遗传承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园主流文化发展态势。
“非遗体美”铸特色,“厚道”文化开新境。学校拍摄的《泸县五中办学理念阐释之“创艺体特色之道”》《泸县五中武术操表演》《泸县五中千人共舞太极拳》系列视频荣获四川省第十七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专题类一等奖。近年来,学校艺体美学生高考升入本科院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先后为体育院校输送了上千名大学生,为美术院校、音乐院校输送了数百名大学生;四川省三台中学校等省内35所学校,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等10余所省外学校,与泸县五中开展了“非遗体美”学术交流、传承教学研讨等活动,教育辐射范围广远。如今,随着办学特色逐步彰显,泸县五中正引领全县基础教育向更高、更强、更优方向发展,并在川滇黔邻近区域产生了较强的教育影响力。
教育改革的探索永远在路上,泸县五中必将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植根本土文化沃土,扩大“非遗体美”教育传习范围,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建成“质量优、特色明、辐射广”的四川省特色办学普通高中而不懈努力!
(李清院 唐强 陈永群 袁跃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