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新形势,深入理解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培养“议政论策”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宿迁学院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抓手,开展系统化教学改革,合力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系统化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导向原则
以生为本。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宿迁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量调查,促进教学供给侧改革,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协同育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涵盖领域广、涉及学科多、学生数量大。宿迁学院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充分利用各领域的教学力量,广泛遴选校内外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形成团队合力协同育人,在党政领导支持与制度保障下,共同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系统化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宿迁学院坚持把“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内涵建设的新赛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全面系统化推进课程改革,实现“精教”与“智学”融合。
全面搭建平台,优化师资结构。目前宿迁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包括了校领导、二级党组织书记、思政课名师、先进模范、教学新锐“五支队伍”共计50人左右。根据学科优势和特长,通过全面备课、系统谋课、精彩说课,营造专题清晰、主题明确、内容共享的协同育人氛围。以2022级教学班级为例,组成11个教学团队,形成多方引才、全员育人、拓展授课主体、校领导带头打样开展课程的观摩示范课。
融入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数据与优秀历史文化、红色资源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宿迁学院与地方校政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省级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大运河研究院宿迁分院、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实践教学平台20余个。江苏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雪枫公园、朱瑞将军纪念馆等,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与运用地方优秀特色资源,丰富支持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专题多样化授课。在教学资源上,充分借助“学习通”平台、虚拟仿真平台、课程资源库平台,抓好网络课程建设。在学生进入课堂正式学习前可通过平台资源提前预习,课堂学习后可通过线上答题、讨论等形式及时检测阶段性学习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的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团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挑战度的思政课堂。
系统化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
动态调整优化,师资与教研水平明显提高。每学期前遴选优秀师资,在“变”与“不变”中保持教学团队的生命力。教学改革不仅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示范活动的实施,而且通过“集体备课”“优课磨课”和参加教学研讨与示范课比赛、优秀教案评审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推动师资力量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不同部门间与校内外的合作联系加强。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比赛获奖数量增加,教研论文与教研课题呈现倍数增长。例如,宿迁学院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善用‘大思政课’之道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齐抓共建,打造课程文化品牌。宿迁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高度重视课程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品牌。首先,学校从上至下重视课程建设。校领导指导课程改革工作,示范教学,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其次,学校师生从下至上全面参与课程改革。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大学生参与课程讨论与辩论的热情显著提升。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课程实践活动,更深切地理解国情民意。有的教师将课堂“搬”至企业车间,沉浸式讲授“大学生择业与创业”,邀请优秀校友开展就业与创业案例分享,辅导员全力配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加深了对问题的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专题讲授走出校园,进一步宣传党的理论。学校教师受邀到其他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分享课程改革经验和教学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也对学校党委书记讲“形势与政策”课进行了专题报道。(唐献玲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