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注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强调学术性与实践性、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也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团队基于教与学双向互动维度,将案例分析融入课堂教学、案例比赛融入实践环节、案例研发融入课程建设,构建了“三融入”案例库教学体系,形成了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DYAL2022100)和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022022-008、Y032023-022)的阶段性成果,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案例分析融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情境练习、实践体验四个环节开展案例分析。在案例讨论环节多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理解不同观点的能力。在实践体验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课程至少安排两次现场教学,更直观地了解案例所涉及的环境和情境,加深学生对问题背景的理解。在案例分析的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注重学科整合,在案例分析视角上,注重学科整合,让学生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社会政策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采用理论、政策、价值、方法“四维一体”的分析框架,对政策问题、政策走向、政策行为、政策结果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收集相关的客观资料,依据客观材料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缩短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案例比赛融入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每名研究生都要深入实务部门开展不少于800小时的岗位学习,熟悉各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了解并积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总结本土社会工作案例、提升专业实习效果,课程团队将案例比赛融入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参加案例比赛的案例必须来自真实的实习岗位。实习动员环节就要求学生树立案例搜集、撰写、比赛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案例准备)—了解问题(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案例总结)—案例比赛”的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准备环节,要求学生按照案例大赛标准突出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示范性、本土性,用所学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反思所有理论的适用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深入分析案例,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每年开展社会工作案例大赛,邀请行业专家做评委,通过初赛选拔,推荐优秀案例参加全省、全国的社会工作案例大赛。近三年,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获得山东省高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全国“百优”案例2项。
案例研发融入课程建设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研究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基本载体,课程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是培养研究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案例课程占比为20%,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的课程其授课学时大于总学时的50%。例如“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案例注重把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策案例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服务现实需要,融入课程思政,注重价值引导。
在案例开发上,主动构建教学共同体。邀请行业导师作为课程顾问,参与教学案例选择、案例编辑、课程内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线上答疑解惑,线下参与指导社会工作案例大赛,并担任评委。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长结合自身组织和参与社会工作案例大赛的经验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指导,并作经验分享。鼓励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学生以导师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式小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通过互动启发、群策群力来完成案例任务。“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讨会,以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交流,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积累了大量实践创新案例,《高级社会工作实务》《新时代中国社会政策分析》入选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杨书胜 耿淑娟 王成程 宋传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