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山东省诸城市是舜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舜帝之都”,境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被誉为“中国龙城”。同时诸城自古尚学崇礼,素有“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美誉,“龙城文化”蕴藏着丰厚的育人资源。如何挖掘并充分利用“龙城文化”,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教学?诸城市东鲁学校语文教学团队在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方面积极探索,“龙城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龙城文化”浸润语文课堂
“龙城文化”为语文教学赋予了活力。学校依托舜、公冶长、张择端、刘墉、王尽美、臧克家等名人名家,依托诸城万古塔、诸城玉皇庙、诸城名人馆、三清观、禅茶山景区等名胜古迹,借助剪纸、泥塑、茂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龙城文化”编写了校本读物《人文诸城》(1—6册),重点编入本地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古对联、古谜语、传说故事、风土人情、诸城名人所创作的诗词与文学作品、诸城自然环境及资源等。校本读物融入课堂教学,不仅丰盈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展了国家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的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语文教学由课文教学转向“大单元”统整的主题性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有方志敏、李大钊、江姐等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有焦裕禄、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钟扬等忘我奉献、顽强奋斗的先进模范;有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革命先辈。他们成为语文教材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将诸城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模范先锋人物的生动事迹融入课堂,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也让学生增强了荣誉感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设置“讲龙城故事”“听龙城趣事”“谈龙城名士”“话龙城古今”等环节,学生在搜集、整理、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龙城文化”促进学科育人落地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担负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肩负着文化育人的功能。为促使语文教学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语文教学全过程,学校语文教学团队在落实“龙城文化”进课堂、进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学科育人活动,真正让学科育人扎实落地。
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龙城文化”为学科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学校语文教学团队在语文教学中就地取材,为语文学科育人提供现实而又方便的空间。比如,在学习《中国美食》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村落,让学生搜集家乡特色小吃,开展学做美食和为家乡代言等活动。学生在品尝特色小吃、学做特色小吃、宣传特色小吃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感情。再如,学习《赵州桥》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诸城的桥”研学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研究各有侧重:有的研究诸城域内潍河上的现代化大桥,有的走进乡村研究古石拱桥,有的通过数据研究大桥的承重功能,有的在制作大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大桥的设计,有的学生则展望大桥的未来前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通过开展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写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报告。
学校语文教学团队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地方课程为纽带,以《人文诸城》的阅读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巧妙地将语文教材、地方课程、“龙城文化”联结起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育人课程体系。比如,教师将教材中苏轼的诗词与地方课程中的齐鲁文化,还有苏轼在诸城的人文历史及词作等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进而体会“诗言志”的意境。“龙城文化”有机融入,改变了传统的以课本为本、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方式,活化了知识学习的路径,激活了语文课程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作用。
“龙城文化”催生“醉美语文”样态
经过多年的实践,东鲁学校语文教学团队建构起“醉美语文”学习新生态。所谓“醉美语文”,就是让学生陶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学习、忘我学习。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语文教学团队将语文课程的美与“龙城文化”的美融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彰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醉美语文”学习新生态,不仅唤醒了学生的乡土情怀,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乡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语文课程的美体现在词语美、语言美、段落美、篇章美、故事美、人文美、建筑美等方面。诸城的人文名士、风土人情、山水风物,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而且让学生感悟到“龙城文化”蕴含的精神之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醉美语文”所显示的情境之美,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神价值,又兼顾了语文课程本身的美育内涵,还是“龙城文化”的别样呈现。
学校提出,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三点,以体现“醉美语文”的学习样态:一是健体之美,在课堂上学生“三姿”要准,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新时代“龙城人”身心双健、“内在颜值”俱佳的时代气质。二是活力之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并通过扎实的学习手段达成愿望,培养未来“龙城人”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三是创造之美,通过听说读写、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再创造,培养新时代勇毅向前、善于创造美好生活的“龙城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诸城市东鲁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