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助力地方发展“实战” 练就科技自立之兵
马晓娜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所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地方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地方经济发展及增长的助推器,在促进地方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与地方联系颇为密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地方高校在扎实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方面大有可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竭的创新源泉和动力,在各种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中,地方高校创新要素集中,人力资源突出,能够全方位地为所在地区提供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持。

    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对地方高校来说,服务社会功能凸显。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广泛体现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合作研发及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同时,从管理体制上看,地方高校受地方政府管辖,其发展受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明显。地方高校只有加强与所在区域政府、企业及社会的沟通合作,只有在服务地方中做出成绩,才能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获得充足的办学资源,从而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可以看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而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则依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财力等支持。合作共赢局面的实现,需要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在政策保障、平台搭建、环境打造等方面为校地合作共赢创造必要的条件。

    地方政府应全面深化、完善地方高校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强化利益驱动与政策引领的方式,调动地方高校师生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政府在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评价体系;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建立平台、统筹管理,协调好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出台相应措施,寻找产学研最佳的利益结合点,切实保障地方高校师生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建立可行、多样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高校服务地方的潜力,激发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的动力。通过明晰地方与高校的义务和责任,形成稳定的支持与服务关系,或从税收减免层面强化校企双方产教融合。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创新人才均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需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等方面为校地合作共赢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努力。

    地方高校要及时调整办学理念,真正从盲目追求升格中解脱出来。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特点,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与当地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体系;鼓励教师进行技术转让,整合优势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一体化服务;鼓励师生参与企业工作;通过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人才合作培养新模式。

    此外,地方高校还需要立足地方,找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号召师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进行有组织科研;通过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完善高校与地方合作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共赢模式。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