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千载文明源远流长。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自2021年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起,临沂枣园中学积极探索、自主研究,将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师资、阵地、课程、活动、劳动五个维度建设,不断完善中医药教育教学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维立体”育人工程。
引人才
打造特色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请进来”与“走出去”多渠道相结合,打造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绘就高质量人才培养画卷。
“请进来”,名师指导教学。临沂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涌现出了众多中医名家。学校成立工作专班,聘请兰山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专家担任顾问,聘请临沂市中医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枣园镇卫生院中医科的教授、专家担任中医药教师,定期指导学校中医药宣教和普及工作,让中医药文化薪火传承、落地生根。
“走出去”,壮大教师队伍。在校内选拔培养5名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热爱中医药文化的兼职教师团队,采用专题讲座、深度研讨、现场观摩、学术交流等形式,帮助他们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搭建理论培训和社会实践两大平台,在更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实力,同时将培训和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逐步构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强阵地
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如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传播、发扬中医药文化,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结合校园布局,学校先后建设中医药种植园、中医药文化特色教室、中医药文化墙、中医药文化宣传长廊、中医药文化标识等。学校分置3块共5亩的中药种植园地,种植常见中草药30种、1万余株,开展中医药种植、药苗养护、采摘等多种活动,加深师生对中草药的认识;建设中医药文化特色教室,教室内设置中药饮片、书籍、挂图、中药橱、标本、炮制工具、人体模型、针灸按摩、多媒体等常用中医药教育教学设备,设置了标本辨识区、展示区、按摩针灸区等几大区域,定期组织师生观摩、体验;建设中医药文化墙、中医药文化宣传长廊、中医药文化标识,让学生体会、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让校园处处洋溢中医药文化气息,掀起学习中医药文化、热爱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热潮。
开课程
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演绎着中医药的根深叶茂,续写着岐黄之术的生生不息。学校将中医药文化纳入课程,自主编辑以中医理论、中药材识别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中医药世界》2册,普及《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中医药经典等读本,制作太极拳等中医药文化相关系列解读视频、授课视频,开发三期《中草药图谱》。同时,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基础课程的融合创新,探索与历史、生物等课程相融合,在课程中穿插中医名家和中草药识别活动,构建学生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也在幽幽药香中茁壮成长。
抓活动
强化中医药文化体验
识草药、辨药材,在药香弥漫中,制作中草药驱蚊香囊……校园里,学生们化身“小中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巧思,也“解锁”了不少有趣的中医药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主渠道。学校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比如,以“传播中医文化,打造健康生活”为主题,举办中医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刊、主题班会等16项主题活动;组建中医药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手工制作、识别中草药等户外活动;做好校园课程和室外体验相结合,确定临沂市中医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为校外中医药实践教育基地,在课堂教授、校内感受的同时,强化中医药文化体验;联络村居中药世家、中药店、中药诊所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中医适宜技术,感受中医文化氛围,尝试中药古法炮制过程。开展“小手牵大手”中医药文化进家庭活动,采用微信、“一封信”等形式,营造学生家庭“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文化氛围。
促劳动
播下中医药文化种子
“端午到,艾草香。”为让学生切实感受传统中医文化精粹,学校开展中医药“艾文化”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有“中药味”的劳动育人体系,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手心里,也种在学生心间。
在学校艾草种植园地,学生们收割艾草、拣择艾叶,将晒干后的艾草放入编织袋内,在干燥通风的环境里储存。双手将挑选好的干艾草反复揉搓,就制成了简单的艾绒,然后制作艾条、驱蚊香包,让小小艾叶发挥出更大作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交流、实践,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劳动技能,更完成了优秀传统中医文化走进校园的一次有益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弘扬好、传承好,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使命。临沂枣园中学将继续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有力抓手,培养学生爱祖国、爱故乡的高尚品德,使中医药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郑磊 杨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