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吹响“强师”号角 赋能教育强区
——厦门市翔安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陈显鑫 蔡江沈

    “今年11月9日上午,厦门市翔安区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四下基层”专题调研暨翔安区高层次教育人才座谈会,并前往厦门市翔城中学实地调研,与30余名翔安区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代表面对面座谈,共商教育大计。这是翔安区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翔安区吹响“强师”号角,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同时,实施“青蓝工程”,全面赋能推动教育强区建设,取得卓越成效。”

    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本学期,厦门市翔安中学正式招生。该校是全市“补短扩容”建设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办学定位是争创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校、厦门市新型优质高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长庄学培是翔安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是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名师。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获得众多荣誉,还出版了4部专著。

    翔安区自2012年出台首份人才引进政策文件以来,历经多次修订、补充,不断扩大引才和育才奖励范围,而且政策优惠力度更大,对本区新培育人才的奖励细则更加细化。10年来,翔安区共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35人,其中省、市级名校长4人,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7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6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兑现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租房补贴180万元、薪酬补贴278万元,发放安家补贴1750多万元。为了让引进人才安心工作,翔安区不仅提供“真金白银”的补贴,还竭力为人才落实好“关键小事”,帮助协调解决引进人才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安身、安心、安家。

    翔安区着眼实绩导向,对引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严格落实执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共有18人任区属学校校级领导职务,其中7人全程参与新办校筹建,如肖珩筹建九溪小学和翔城小学,刘杨筹建第六实验小学和厦大附属实验学校,李艳红筹建嶝山小学,苏静筹建翔城中学,刘松华筹建金海二小,谢传银筹建振南小学,庄学培筹建翔安中学等。来自各地的引进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本土,并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他们工作热情高、教育理念新,受到本地群众好评。

    培养本土人才,发挥名师带动作用

    5名核心成员,1人成为福建省“十三五”名校长和厦门市专家型教师,2人成为福建省学科带头人;5人共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省级9个、市级7个、区级2个,著有专著3部,发表CN论文15篇……这是厦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黄锦英名师工作室3年来取得的成绩,也是翔安区培养本土人才、发挥名师带动作用的一个缩影。

    翔安区依托特级教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福建教育学院教科研基地、小学骨干校长培育工作室等平台,通过建设“一室两案”,打造“集群化”教育人才链,努力提高人才引育的科学性,促进人才类别、学科结构、年龄梯次各方面良性有序发展。“一室”即建立名师工作室。翔安区新组建45个学科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由市级以上名师领衔,下配5至8名核心成员,每名核心成员带教2名青年教师,并通过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为每个工作室特聘一名特级教师作为导师,确保培养效果。“两案”即制定了《厦门市翔安区教育局关于实施翔安区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程”的意见》和《翔安区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前者主要围绕区级名师培养,在青年教师中挖掘可培养的种子选手,通过3年的努力,培养约100名区级名师;后者主要围绕市级和省级名师培养,聘请现任省、市级名师担任导师的师傅,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帮带教,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养约50名市级名师培养对象和约10名省级名师培养对象。  

    翔安区所有名师工作室及工作室的成员都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工作室还为每名成员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并提出力争做到“四个有”:发展有目标,努力有方向,行动有准则,三年有实效。

    翔安区的名师工作室与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宁德师范学院等联系密切,多次参加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活动,在“大思政”的开阔视野中提升格局、激发成长动力。

    目前,翔安区获得区级及以上名师称号的教师有258人,其中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名师25人、市级名师128人、区级名师104人,覆盖中小学幼儿园所有学科,其中市级以上名师占比已达教育强区评估标准。

    着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厦门马巷中心小学教师方巧玉2015年参加工作,2017年就获得了福建省中小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21年又获得厦门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现在,她是厦门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短短几年时间,方巧玉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这得益于翔安区“青蓝工程”的培养。

    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翔安区着力建设“青蓝工程”,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对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度,即学校必须为每名教师指定一名专业成长导师和一名德育导师。同时要求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在导师指导下上一次“过关课”,做到按规范考核。

    “副校长戴燕燕就是我的导师,我刚工作时,经常要听她上课,主要是学习如何上课;她也会来听我上课,主要是对我上课的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方巧玉说,经过多年历练之后,她本人也成为一名指导教师,现在,她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入职不久的新教师。

    “工作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和培训从来没有停止过。”方巧玉介绍,在结束新教师三年的考核后,学校还开辟多条途径,让青年教师不断自我提升。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比如参加全市教学技能大赛等,在参赛过程中,学校会请校外专家为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二是成立学校的学习共同体,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读书会。三是做到听课评课常态化,除了校内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与评课,厦门马巷中心小学还请福建教育学院、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诊断,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厦门马巷中心小学科学教师陈文标在2020年厦门市第五届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小学科学二等奖。他介绍道,除了请校外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学校还会组织师徒一起,同备一节课,这样既能引发思维的碰撞,又能让我们对教学有新的思考”。

    厦门马巷中心小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6名教师被评为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市区优质课、青年教师五项教学基本功、数学试卷命制等比赛中,共有上百人次获奖。学校还多次获得翔安区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均衡奖”。

    在实施“青蓝工程”的基础上,翔安区还积极推进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在厦门市第五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翔安区共有35人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厦门市第八届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翔安区共有85人荣获一、二、三等奖,均创下了获奖纪录。在2022年青年教师五项基本功市级竞赛中,翔安区小学组获得一等奖人数和单项奖总数均为全市首位,综合获奖人数全市第三,不仅在获奖人数上刷新历史纪录,还包揽小学语文、小学音乐、小学心理、中学语文赛项一等奖,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教师学习共同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近日,翔安区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个教研组分别召开本学期的期中质量分析会,各教研组教师与翔安区嶝山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了本次活动。嶝山小学是一所新校,今年成为翔安区实验学校小学部的结对帮扶对象。

    为了进一步帮助嶝山小学青年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本学期,翔安区实验学校小学部的10名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与嶝山小学的10名青年教师确定师徒关系,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培训。与此同时,翔安区实验学校的陈丽婷名师工作室还经常同嶝山小学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磨课、评课等形式,促进学校语文组成员快速成长。

    翔安区实验学校和嶝山小学的合作,是翔安区成立“教育共同体”、践行“教研修一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缩影。

    “城乡联动共同体”是翔安区强化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合作的重要举措。全区以城市学校为龙头,设立8所课改基地校。把区域内的学校分为八大片区,以“基地示范、板块融合、城乡联动、片区辐射”为原则,同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建立基地校研修例会制度,开展城乡联动研修教研活动。

    翔安区还探索岛内学校与本区学校的合作,共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翔安区高位嫁接厦门岛内名校,使各基地校成为岛内名校的分校(园)、合作校。厦门第一中学、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等6所岛内名校分别与翔安区内厝中学、新店中学、实验学校、新圩学校等6所学校实施合作办学或委托管理,构建了跨区域的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区覆盖。这种跨区域的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深化了区域间的学校合作办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岛内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了翔安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为了提高区教师的研修质量,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形式、内容和途径,建立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现在,翔安区构建了以区教育主管部门为决策调控系统、区教师进修学校为指导评价系统、全区中小学校为校本操作系统的教师研训网络,形成较完善的教师研训管理体系,为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陈显鑫 蔡江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厦门市翔安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2/13/06/ZGJYB2023121306_b.jpg 06 中国教育报 7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