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每天一节体育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邹立业

    进入信息时代,儿童青少年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深圳近日出台政策,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从2024年1月1日起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引发广泛关注。此外,北京、上海等地也已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鼓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2022年,新修订的体育法新增“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等条款,从法律的高度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权利。各地体育课时的增加,是对国家政策的扎实落实。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使他们在心理甚至认知层面获益;不仅体现了对当前健康趋势的关注,也是对于儿童青少年发展需求的全面回应。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发布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提出,5—17岁的儿童青少年应当平均每天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力量,使学生的肌肉和骨骼得到加强,有助于健康成长。而且,规律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和保持长期健康。

    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每天一节体育课”可以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还能通过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显著改善情绪并减少焦虑。此外,体育活动还能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预防抑郁甚至自伤行为。

    尽管有人认为更多的体育课可能会占用学习时间,但实际上,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可能通过提升认知功能来提高学习效率。运动对于认知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较为基础的感知、注意和记忆能力,到更为复杂的执行功能,都能从体育运动中受益。特别是对于神经可塑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可以通过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以及增强神经连接等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功能。这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增加每周体育课时的关键在于,不仅要确保足够的课时量,还要让课程质量真正达标。一是需要合理安排教师任务,必要时应考虑增加体育教师人数或者提供额外的培训和资源支持。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增加的体育课时应提供各种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灵活性练习等,以促进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例如,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则有助于提高肌肉强度,而灵活性练习则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这样的综合运动方案能够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的锻炼。三是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能的监测。因为同样的运动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强度和效果并不同。定期评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如心率、最大摄氧量等),可以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随着体育活动量的增加,保障学生运动安全变得尤为重要。学校需要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教师应具备必要的急救技能,能够及时处理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学生则应该学会如何安全地进行各种运动,了解避免运动伤害的方法。此外,家校合作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家长的支持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体育节等活动,加深家长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家长在家中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

    通过深入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学生将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身体、心理和社交多方面的益处。通过培养学生良好、规律的运动习惯,我们将迎来更为健康、自信、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新一代,为未来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