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西北农林科大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探索设立科研推广型岗位——
推广研究员铺就农民致富快车道
本报记者 冯丽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经验篇

    林学院教授彭少兵今年很忙碌,去年顺利晋升为推广研究员后,他干得更起劲儿了。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阳试验站建立以来,他常年待在试验站做核桃的育种、杂交等工作,专注研究核桃的早熟、晚熟、抗性等问题,团队选育新品种3个,在陕西省累计推广1200万亩。

    彭少兵是西农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该校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加强科研推广队伍建设,引导教师以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激发起广大教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的热情。

    单独设岗点燃教师科研推广热情

    “原来学校评高级职称,要求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等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评价改革带来的好政策,我干到退休可能最多就是个副教授。”园艺学院推广研究员马建祥说。2008年,西农在首轮岗位聘用中率先探索设立科研推广型岗位,该岗位教师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十一级到二级岗位的评聘,与教师的其他类型岗位(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人员职级评聘相同。

    这一政策让一直从事品种选育、集成技术等应用研究的马建祥找到了“赛道”,他凭借在农业推广与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成绩,先后在2014年、2023年顺利评上了推广副研究员、研究员,工作也随之上了新台阶。2022年,他负责的泾阳蔬菜科技小院入选国家支持建设名单,今年他又被聘为陕西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作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农为鼓励更多教师专职从事科研推广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打破“岗位壁垒”,可以“先转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转”。同时,突出质量和贡献导向,建立“菜单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将科技成果转让,国(省)审动植物新品种、新兽药、新农药、新肥料,制定国家(行业)规程(标准)等作为科研推广型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同时,学校每年设500万元推广业绩专项奖励绩效奖金,支持科教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工作。

    一直从事白菜新品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的教师惠麦侠,从教学科研岗转为科研推广岗,依托太白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审定(登记)大白菜新品种10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覆盖整个太白蔬菜产区,年辐射推广15万亩以上,推动当地政府与学校建立太白高山蔬菜研究院,2020年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通过科研推广岗的评价改革和人才引进、职称评定政策改变等,这几年学校科研推广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批基础研究扎实、基层推广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坚守在推广一线,拥有正高职称的比例是教师其他岗位类型的1.5倍,有3名教师被学校聘为二级推广研究员。”推广处副处长韩虎群说。在西农,无论推广岗还是科研岗,评职称的前置条件都是业绩考核,要到一线看社会服务情况,结合自身研究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些都对广大教师投身科研推广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

    试验站架起科研推广“致富桥”

    在单设科研推广型岗位的同时,西农也探索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依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势学科在区域产业核心地带设立试验示范站(基地),面向“三农”开展科技服务与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并将科研推广岗位全部设置在试验示范站(基地)。

    乘着学校科研推广改革的春风,从1994年起一直做小麦品种培育和推广的农学院教师孙道杰,从单打独斗走向校地企合作,从偏居西北一隅的杨凌走向广阔的中原沃野,在黄淮地区设立了18个示范园,培育的小麦品种“西农979”推广面积最多一年达1600多万亩。

    评价“指挥棒”引领西农一批教师带领师生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农民身边,构筑了一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引导农民致富的快车道。

    “推广岗要求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不仅要熟悉苹果的育种、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等领域工作,而且要专精一个方向。我绝大部分的工作成绩和社会贡献都是转推广岗后取得的。”园艺学院教师梁俊评为研究员后,2014年转到科研推广岗。他常年带着学生驻扎试验站研究苹果栽培和品质改良等问题,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开发的苹果授粉用花粉、苹果专用肥等5个新产品均在生产上得到应用。

    “农业院校就是要在大地上种庄稼,否则科研落不了地、扎不下根。”园艺学院教授徐凌飞虽然在教学科研岗,但他把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放在科研推广上。2018年前后,陕西蒲城等产区发生严重的酥梨贮藏黑皮病,整个产业链面临断裂的风险。徐凌飞带领团队经过两年协作攻关,使黑皮病发病率由10%—25%下降到0—5%以内,有效解决了黑皮病这一产业重大问题。

    科研推广助推农业全产业链提升

    “在试验站经过全产业链的锻炼,研究生毕业时就能给农民做培训。”马建祥说,在试验站接触的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师生们的研究更具针对性。近年来,马建祥主持育成国家鉴定和登记的优质抗病西瓜新品种9个,系列西瓜品种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北等省区示范推广281.9万亩,创造经济效益6.6亿元。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西瓜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弥补了我国在西瓜种子产地检疫方面的空白。

    近年来,类似这样产学研一体化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西农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地带建立了30个。西农一批教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长期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并通过试验、开发、示范应用、推广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提升。

    近日,农学院教授冯佰利刚从内蒙古准格尔旗做完培训回来。从事杂粮研究34年以来,他组织选育优质小杂粮品种36个,研制地方标准和规范40余项,为小杂粮品种更新换代和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设在陕北、内蒙古、河南等地的小杂粮试验示范站(基地),成为科研、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窗口。

    “产业要发展,科技支撑很重要。我们所有的试验站都建在主产区,是真正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的品种、技术如何落地、推广,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重点专项“西北耐密抗旱高产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首席专家薛吉全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作为农业科学家,我们现在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科技推广工作水平,开展使命导向下的有组织科研和产业科技创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