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校。作为广东创办的除省会以外地区的首所医学高等院校,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了20余万名“健康卫士”,被誉为“广东医生的摇篮”。
近年来,因应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广东战略实施,学校准确识变、科学求变、主动应变,加强总体设计,有效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资源,开展200多项教育探索,以“12345”“大党建”工作体系为引领,构建“1+2+3+6+10”“大思政”格局,实施“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大教育”改革,形成“培养热爱人民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大发展态势。
打造“大党建”工作体系
突出全面引领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认为,办好医学教育必须形成共同体意识,“我们通过价值驱动,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党建思政‘价值共同体’,通过完善机制,锻造‘三全育人’的‘责任共同体’,通过变革图强,构建兴盛医学的‘发展共同体’”。
党建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压舱石”。学校围绕党建引领“大思政”格局构建“一条主线”,突出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两个导向”,深化党建业务、校园内外、体系模块“三个融合”,推动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党员“四个作用发挥”,扎实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班子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五大建设”,形成“12345”“大党建”工作体系。
2016年以来,学校党委坚定不移大抓党建、大抓基层,系统实施“四·三”(四问四做起、四比四提升、四强四争当,三抓实三增强、三对标三争先、三强化三过硬)党建主题活动,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连续4年在广东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考核中获“好”的等次,培育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省级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11个。党建势能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医学教育根基“强壮”。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汇聚全员力量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学校从“生命线”的高度重视“大思政”工作,以“12345”“大党建”工作体系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两大模块”,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实施课程固本工程、思想铸魂工程、师资提升工程、实践研习工程、文化浸润工程、内外协同工程“六大工程”,优化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有广东医特色的“1+2+3+6+10”“大思政”格局,推动党建思政与医学教育水乳交融。
实施“全员协同、全面融合、全过程渗透”的思政改革。学校在协同、融合、渗透上发力。在全员协同育人中,注重全员联动、朋辈引领和校院协同;在全面融合育人中,注重阵地化场景化、日常学习生活、线上线下融合;在全过程渗透育人中,注重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与专业培养相融合,与社会实践育人相融合。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改革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以“555工作法”探索医学院校思政模式。第一个“5”,指建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团学工作、管理服务、校外导师”5支队伍;第二个“5”,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晋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协同联动机制、保障实施机制”5类机制;第三个“5”,指夯实“学科课程育人平台、科学研究育人平台、组织实践育人平台、网络文化育人平台、管理服务育人平台”5个平台。改革以来,具有大学标识度的思政品牌走向全国,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被教育部门授予“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称号。
创新“三化四融合”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学校深化“系统化、立体化、功能化”的“三化”改革,提出医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专业教育、社会认知教育“四融合”思路,构建“三化四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每年有数千名大学生奔赴祖国大江南北,涵养家国情怀,学校是广东省仅有的连续3届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高校。
实施“1+4+10”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工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校实施“1+4+10”工程:开展1个“牢记初心担使命 争做育人大先生”主题活动,实施堡垒先锋工程、立德修身工程、能力提升工程、治理创新工程“4个工程”,开展诸如“百名青年学术英才引培计划”等“10个100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职引进国家杰出青年2名、广东省杰出青年3名,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2个,培育国家优秀青年1名、广东省优秀青年4名。
探索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四化”育人模式。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学校探索构建体系学理化、课程系统化、实践立体化、联动精品化的红色文化“四化”育人模式,滋养医学生的“拔节孕穗期”。红色文化被医学生“自然而然吸收”。学生中涌现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孙小聪、张祥标、黎月秋,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马燕妮、首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谢佳星等优秀校友。
实化“大教育”工作抓手
推进全面改革
以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发展,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热爱人民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在协同育人、提升质量、创新模式上下功夫。
探索“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改革(以下简称“三院体系改革”)。产教融合、医校协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学院负责专业和思政教育,抓学生理论与技能提升;书院置于学生生活区,师生自主参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抓通识教育与自我管理;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精准培育专业人才。“三院体系改革”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为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提供了“广东医方案”。目前,学校建有12个学院、7个书院、10个产业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开设特色创新班60个,初步形成了协同融合育人新生态。改革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构建“一核心三保障六统一”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校探索构建“一核心三保障六统一”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一核心”指以质量为核心,“三保障”指组织、落实、投入保障到位,“六统一”指统一建设、管理、标准、过程、培训、质监。该模式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取得显著成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3‰,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平均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列,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9%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广东省高校前三名。
探索“一核心三板块六计划”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热爱人民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核心”,打造课堂教学(教学创新计划、课程固本计划)、思政育人(党建引领计划、思想铸魂计划)、实践教学(临床实习计划、实践研习计划)“三板块(六计划)”。2019年以来,5届近2万名医学生从中获益,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湛的医学技能、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成为广东医学子的共同标志。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的“三三六四”新模式。通过校企医“三元协同”,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三院融通”,科教产“六融合”,建强一流师资、学科、课程、平台“四个一流”。医学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医学技术获全国首批硕士点授权,体外诊断产业学院获批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和示范性产业学院。2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课程,8门课程获评省一流课程。特色创新班学生获得多项全国大奖。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探索产教协同、医工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三三三”模式。实施以产出为导向的校院企“三对接”培养方向,以兴趣为导向的科教、研教、产教“三结合”培养模式,以素质为导向的校企、校院、校校“三协同”培养方式,被誉为“三三三”模式。改革以来,学校建成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2个相关产业学院、1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0多个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改革成果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在广东省率先创新探索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学校和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开办“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开创了广东省联合学士学位培养先河。项目实施双校区培养模式、学分互认机制、师资互派授课机制,学生毕业后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该人才培养模式融通两校优势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医药与工程科学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23年,3个联合学士学位实际招生172名,实行“校—校—企”三导师制,满足了学生“读一个专业、上两所大学、配三个导师”的愿望。
“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改革,促进了产教融合、医校协同,推动了医学教育蓬勃发展。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分别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重点建设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育建设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及毒理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新增12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学校被列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书院:形成覆盖全体本科生的新型书院体系。“大思政”、大通识、大学术等学生成长平台逐渐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持续锻造,“五育”并举、交叉融合的公共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书院成果分别入选教育部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被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产业学院:获批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项目,获批广东省教育部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建设项目。实现了大学人才链与企业创新链、大学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链、大学创新链与企业研发链的“三结合”。
医院:学校附属医院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首批重点建设单位,获批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于2021年度获得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学校附属二院在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467名,较2020年提升440名,进入“B++”等级,在广东省内各医院的排名提升幅度中位居前列。
(谢孝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