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7日 星期四
“双环融通”夯基 “四化一体”赋能 “三专联检”强技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铁“工电供”综合维修新时代铁路人
张军 王军龙 林楠

    高铁综合维修作为交通强国战略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保障环节,随着客运量和行车密度的增加,对高铁综合维修人才的需求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未来10年,国家高铁和国际铁路每年需要新增“高铁综合维修工”近万名,高铁企业人才需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中国较早成立的铁路院校,紧跟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将“头顶一片天,四面都是山”的巴山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率先提出将高铁工务、电务和供电三个专业方向进行优化重组,实践探索出高铁“工电供”综合维修新时代工匠培养新方式。

    创新“双环融通”育人模式,培养综合维修新时代铁路人

    以巴山精神为引领,以培养“熟规范、精检修、怀匠心”高铁综合维修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铁路的优良品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按照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在育人实践中开展科研探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赋能高铁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驱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产教研“正向循环”;产业升级催生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形成产业催生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服务产业的“逆向循环”,再将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产业—教学—科研“双环融通”的育人模式。多年来,培育出“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全路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拔尖人才22名。

    创建“四化一体”教学资源,打造高铁维修人才培养平台

    教学团队结构化。通过设立“大师名匠+教学名师+技术能手+骨干教师”专兼结合的创新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实施“三教”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将巴山精神、前沿技术、现场案例及维修工艺、操作规范、岗位标准引入课堂,为高质量培养高铁综合维修人才提供师资保障。课程体系模块化。按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将工务、电务和供电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职业素养整合成一个基础平台和若干个课程模块,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入课程模块,形成基于公共基础平台共通、专业基础平台共享、专业特色模块分立、专业拓展模块互选、公共拓展模块通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教学场景企业化。政行企校联合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构建一体化实践场景,建设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5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标准前沿化。校企联合制定的5项专业教学标准、4项专业建设指导标准获教育部门认定;依托全球工匠联盟等平台,为坦桑尼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制定造价工程师等职业标准4套,获坦桑尼亚教育部认证。

    健全“三专联检”实践机制,开创高铁天窗综合维修先例

    针对我国高铁天窗综合维修中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困难问题,学校联合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基础设施段等高铁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创新形成了“工电供”一体化维修实践机制。所谓“三专联检”,就是将高铁工务专业、电务专业和供电专业密切配合,以作业任务为驱动,协调分工,现场进行轨道线路上下联合作业,共同完成维修任务,从而缩短天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习实训中,校企共同对维修后的设备进行联合调试,以确认维修之后的线路设备状态良好,做到工平稳、电顺畅、供安全,达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确保维修作业质量,提升了维修效率。在整个天窗维修过程中,将人员、设备及环境三要素与安检、监督、卡控、处理四个过程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安全闭环管理系统,实行监察层、决策层、执行层及实施层的四层分级安管制度,保证生产作业处于安全指标作业范围内。“三专联检”机制有效提高了高铁综合维修效益,节约维修成本,加速我国产业升级步伐,也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未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紧随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中国高铁铺到哪里,职业教育就跟到哪里,高铁人才就走到哪里,为中国高铁的发展、本土化人才培养和储备贡献“西铁院”力量。

    (张军 王军龙 林楠)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铁“工电供”综合维修新时代铁路人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2/07/11/ZGJYB20231207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