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区域服务型高职发展定位,在高质量完成国家“双高”建设任务的同时,围绕区域文化内核进行非遗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先后入选国家非遗项目高校创意工作室、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职教专委会委员单位。
十余年来,学校以非遗技艺传习为切入点、以非遗融入专业为突破点、以工作室机制育人为创新点,先后将婺州窑、婺剧戏服、麦秆贴画、古建筑、扎染、烙画等非遗项目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用非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美育元素、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学校打破了单一的技艺传习框架,丰富了非遗文化育人形式,逐步形成了“识、践、研、护、传”“五维协同”的非遗文化立体化、全周期育人模式。
以课程教学“习识”非遗文化
融入课程教学。聘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参与专业课程创新开发,逐步将非遗文化、工艺、技法和非遗资源融入文创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课程,让非遗研究成果在专业课程中“落地”。同步开设婺州窑、印染、麦秆贴画等非遗主题课程,将非遗文化多渠道融入课程教学。
丰富教学资源。开发多层次、多领域的非遗文化教学资源。与兄弟院校协同建设立体化国家烙画教学资源库,形成由烙画艺术素养库、烙画课程资源库、烙画设计素材库、烙画设计成果库等构成的立体化资源库;拍摄制作非遗技艺教学视频,形成婺州窑技艺数字化资源库、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数字化资源库等非遗数字化技艺教学资源。
以工作室制“践行”非遗文化
非遗“双创”实践。在艺术类专业探索“师徒制”工作室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发现、探索和专精三个阶段,渐进式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将非遗文化项目融入工作室项目,让学生在技能竞赛、设计与创意等项目过程中完成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2022年入选省级众创空间。
非遗社会实践。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组织社会实践,举办非遗主题讲座、展览、展演等活动,如省级非遗项目“婺剧戏服进校园”刺绣实践活动、“诗路金华”非遗实践活动等;“婺窑西行服务志愿团队”走进宁夏西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入选“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实施项目。
非遗美育实践。以美育工作室为平台,将美育、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一体推进。开展非遗文化海报设计大赛、“纸艺中华”传统刻纸大赛等活动,围绕非遗文化内核开展创新实践;开办多期传统手工体验营和婺州窑、团扇绘画、布艺扎染、衍纸制作、首饰制作与木艺体验等非遗技艺体验项目,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劳动之趣。
以项目研究“研探”非遗文化
开展非遗文化研究。师生深度参与非遗文化研究,围绕上山文化艺术价值保护与活化利用、婺州窑文创产品设计、村落历史文化内涵、婺剧戏服、传统木工工艺设计应用等主题,共开展省级、市级非遗文化研究课题20余项。
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成立浙中文创研究院,通过社会服务、毕业设计、课程作业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婺州窑、婺绣等非遗文创产品和礼品开发,共开发设计婺剧戏服元素衍生产品、婺文化文创礼品等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其中已有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化阶段。
以数字技能“保护”非遗文化
充分发挥师生数字媒体技术特长,参与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对金华斗牛、武义花灯花轿等濒危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影像记录,拍摄影像资料素材,整理高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文字材料;策划、拍摄制作武义畲族“三月三”代表性传承人、武义俞源乡非遗小镇等非遗申报宣传片,助推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以宣讲研学“传承”非遗文化
在校内外开展非遗宣讲及研学、培训活动,推动非遗推广普及传承。如面向留学生和交换生开展婺州窑、扎染等非遗体验活动;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遗进金职”活动;师生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开展非遗公益宣讲和体验活动;把党建思政宣讲与非遗宣讲相结合,创新形式,使党建和思政工作具有文化魅力。针对社会需求开发了非遗培训和研学项目,连续10年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开设婺州窑培训项目,参训中小学教师近千人;面向幼儿园幼儿、中小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设婺州窑、扎染、古建筑搭建等非遗文化体验研学培训项目,广受好评。
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百余个非遗社会服务项目,累计服务到款超百万元,培训服务近2000人次;学生200人次参加国家、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艺术展演和广告大赛等,获奖176项;培养了一批保护传承非遗的专业人才,如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2届毕业生骆趣创办古建园林公司,成为多个景区村、历史文化村落规划建设的“特聘专家”,先后在浙江、山西、吉林等地开展古建筑修缮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超亿元。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党委书记 徐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