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科技大学联手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协同联动,打造政校企合作新标杆。这是学校落实“开放融合”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保护、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展现苏科大作为。”学校党委书记姜朋明表示。
建强优势学科
全面服务高质量发展
学校聚焦城乡建设领域,深耕生态环保行业,全力打造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服务国家战略。
城乡规划学学科率先开展“跨域连片式”村庄规划,塑造“中国·江村”区域乡村振兴样板,研究成果入选“首批自然资源部门国土空间规划优秀实践案例”。围绕建设和美乡村,主持编制了苏浙皖地区220余个小城镇规划方案。驻村规划师开展“陪伴式”服务,助力经济薄弱村——树山村打造成苏南乡村规划示范村,获20余项国家级别荣誉。与苏州市共建苏州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参与研制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参与太湖等重点水体保护、长江生态修复等重大攻坚行动和重点民生工程,为太湖流域环境综合改善作出积极贡献。率先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于景观河道修复工程示范,有效解决长江下游地区缓流水体污染治理问题,相关成果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拙政园等古典园林水体质量提升工程,服务苏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中国方案。
土木工程学科在城市灾害防御、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等领域取得诸多首创科技成果。由钱七虎院士任名誉院长的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率先开展苏南软土建成区复杂地下空间连通、数字地下空间建设;大型复杂超高层建筑关键防灾技术成功应用于江苏城市地标建筑等国家重大工程。深耕复杂钢结构抗震理论与试验技术,编制《钢结构设计标准》等16部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
扎根区域沃土
打造校地融合新范式
学校践行“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促双赢、以共享为目的”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区域发展,做深做透“产城人”融合文章。
学校深度参与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两任总规划师均为学校教师。将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理念应用到埃塞俄比亚第二大城市德雷达瓦新城规划,赢得国际赞誉。参与编制的《苏州古城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国家优秀规划设计银奖;参与编制的《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与苏州市共建名城研究院,主持完成《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文件起草工作。
学校与苏州市联合成立“长三角人居环境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联合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无线与光子研究创新中心等9家单位,共建“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研究。
坚持科技创新
助力产业发展开新篇
学校主动对接苏州创新产业集群需求,构建“多院一区”“多院一产业”“多院一部门”跨学科融合服务架构,实现校地精准对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长明院士带领快充高能量动力电池团队,在经济批量生产高性能可回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上取得了关键进展,目前已在山东建厂生产,同时在苏州布局相关产业链。该学院首席科学家唐叔贤院士牵头建立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联合苏州实验室和姑苏实验室,开展氢能系统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前沿研究。
陈建平院士团队在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规划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探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别项目10余项。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姜昱丞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正刊发表研究成果,他带领团队提出的新型范德华异质结结构,将有力推动超快传感、高密度存储、智能感知等领域产业发展。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建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连续多年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排行榜,有效推动和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苏州市大数据管理部门共建江苏省工业智能低碳技术研究中心等,助力苏州产业发展。长三角区块链产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学校将不断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为江苏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支撑,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学校校长顾菊平说。
(徐燕华 浦净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