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新时期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要有新定位
陈沛酉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均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本科)贯通培养作为重点任务,部分省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将其视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推广。贯通培养提升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初步打通了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阶梯。与以往相比,新时期的贯通培养价值更加凸显,而进一步明确贯通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定位于满足产业需求

    梳理已有政策文件,贯通培养常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等语境中提及。在实践中,一些中职学校将“不用参加高考”作为贯通培养的宣传重点,以吸引广大初中毕业生报名。这种将功能局限在解决招生难问题的定位,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产业特点及发展变化是推进职业教育任何一项改革的逻辑起点。因此,必须跳出教育、立足全局看待贯通培养。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部分重复性、标准化岗位逐渐被智能生产系统所替代。调研发现,工业机器人技术服务、系统运维和集成应用等综合性岗位,目前对中职毕业生基本没有需求。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的操作编程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安全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高阶能力,亟待通过长学制系统化培养。

    由此可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是贯通培养愈发重要的根源所在。因此,贯通培养未来的改革方向:一是不能在所有专业中全面开花,而要聚焦国家最急需的产业,同时根植区域经济,在全面调研省域产业发展对人才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变化的基础上,选取那些确实对技能水平要求高、中职毕业生难以胜任岗位需求的专业开展。二是将贯通培养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去。贯通培养不能把中职学校作为人才中转站,为高职院校云集的大城市培养人才,而应该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目前各地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一种是签署定向培养协议,由县级政府或企业出资培养紧缺人才,学生在本县中职就读,异地高职就读,毕业后返乡就业;另一种是将人才培养下沉至县,设置二级产业学院,与县域中职贯通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定位于彰显类型特色

    长期以来,贯通培养都是作为改革试点项目,在政府给予政策空间后,由院校自主开展合作。但由于中高职学校权利不对等,因而合作态度各异。中职学校获益较大,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而高职院校因为两年培养年限不足、生均经费减少、合作中职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成本增加等因素,在贯通培养中表现不积极,仅将其作为补充、点缀或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办办停停,随意性较强。

    极少有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仅会在高中阶段开设部分大学先修课程。但在职业教育领域,贯通培养却是科学合理的学制。这是因为,技术技能训练是一个长期实践、逐级进阶的过程。尤其是在技术高度复杂的信息化时代,技能形成过程更加复杂和长期,仅仅依靠短暂的3年时间,难以教会学生解决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入学后,需要通过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职业定向性任务”“程序性任务”“蕴含问题的特殊任务”“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等,一步步从新手、生手、成长为熟手、能手和专家。

    贯通培养遵循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提出“贯通招生与培养”,赋予其合法性地位。基于此,贯通培养未来的改革方向:一是将贯通培养视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哪些专业适宜开展长学制、合理的学习年限、师资和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方式、院校的合作机制、学生培养经费拨付和分担机制等进行科学论证,形成稳定且专有的学制体系。二是确保贯通培养姓“职”。无论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专科、本科)合作,还是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学术型、应用型)合作,均须遵循职业教育逻辑,分析贯通专业面向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确立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一体化开发不同学段的课程和教材,培养过程要强调工学结合、岗课赛证融通,采用学徒制等形式。

    定位于培养拔尖人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一线熟练工人,似乎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系不大。而贯通培养,也仅将其视为职业教育一种学制的变化,与分段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没有差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一类,职业教育同样要担负起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贯通培养在此能为且可为。

    一方面,贯通培养因其具备提前确定就读高校,甚至可以定向就业的优越性,能够招收一大批学习能力强、职业志向坚定的优秀学生,打破以往职教兜底“差生”的局面,优化生源结构。他们更早地系统接受技能学习,通过合理的学制安排,理应更快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如教育部开展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试点所选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领域),这些行业领域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绝不是3年或4年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通过长学制进行扎实的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等的综合学习。

    贯通培养应树立“精英”意识,着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基于此,贯通培养未来的改革方向:一是可以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的硕博推荐免试制度,将贯通培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各类学制之间的互通桥梁,通过甄别、遴选、竞赛等不同评价手段,确保选出最优秀的人才接受贯通培养。二是在省级层面建立贯通培养标准体系,明确贯通培养的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师能力要求等,同时开展质量评估认证,对贯通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如教育教学、协调机制、学生管理等进行动态跟踪检查,确保参与贯通培养的各类院校能够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本科职业学校组织转型的多案例研究”[EJA220560]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