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思政课程主课堂提质增效,深耕课程思政专课堂精品赛道,善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全力写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篇文章,探索出一条“多点突破”赋能思政育人的新路子。
聚焦思政课程主课堂
提质增效
抓牢工作“主导权”。成立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联动、学院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党委书记带头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带头听思政课。加强督导考核,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总体谋划、强化督促落实。
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通过“调整一批、转岗一批、引进一批、聘任一批”等方式强化教师队伍。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思政课五步教学法教学改革创新团队、胶东红色文化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获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立项建设项目。2名教师入选新华思政名师团队。参加山东省“逐梦新时代——寻找青年‘政治佳’”活动,分别获得“十佳思政教师”荣誉称号和优秀奖。
优化课程体系“主渠道”。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10余门思政课,构建“思政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立体化、多样态的思政课程体系。在山东省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3项。
打造高水平“金课”。精心打造“基于体验的思政课五步教学法”,除了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教学形式,还把中国故事搬进思政课堂,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见人、见事、见理,“润物细无声”地以小见大,回答好学生“时代之问”,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深耕课程思政专课堂
精品赛道
推进课程思政集成化。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以研究项目带动课程建设、带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带动师资培训和一批精品示范课程建设,持续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与新华网联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构建集教学应用、师资培训、示范交流、共享共用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教研实训平台。参与打造的“超级教案平台”入选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培训班(山西)常规培训项目,并在福建农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校推广,举办线上经验分享会20余场。
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联合建课机制,实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1+1结对子”工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等研修活动。启动“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设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资金。获批山东省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在新华思政平台上线课程思政案例课15门,面向全国宣传展播。
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传播正向价值为引领,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教研模式;按照“坐标化、数据化、可视化”工作思路,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围绕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德法兼修、使命担当“五大维度、十五个指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体系。
善用社会大课堂资源
拓宽视野
搭建榜样模范领学平台。每年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和杰出校友等来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20余场次,讲述自身参与和见证国家社会发展巨变的历程,使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立体感知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搭建红色资源助学平台。发挥学校“红色金融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开展红色金融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每年依托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杨子荣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把课堂“搬”到教育基地,培育具有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人才。
搭建行业实践研学平台。依托学校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的平台载体作用,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在省内外300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到企业参与调研、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激发奋斗热情。
搭建社会实践促学平台。学校积极开展“返家乡”、“三下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电商助农等活动,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团队100余支,引导学生走进乡土“试验田”,利用志愿服务、国情研修、政策宣讲、社会调研等多种渠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李海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