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前周刊·管理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重构活动空间,丰富幼儿学习路径
朱德峰
幼儿在扬州大学试验田中采摘棉花。金远 摄

    幼儿园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在客观上要求幼儿园必须有高质量的资源、课程、环境等教育要素。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幼儿的生活空间正逐步被钢筋混凝土包围。扬州大学幼教集团下属5所幼儿园,20年前,扬州大学第二幼儿园还位于城郊接合部,现在基本处于城市中心地带。自2008年以来,我们围绕幼儿生命质量提升进行园本化教育空间重构,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班级、园所、高校、社区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统整,实现幼儿学习环境、路径和方式的突破。

    突破园内场地

    创设“园社”互通学习环境

    我园大部分幼儿是扬州大学校内教师的子女,大学环境是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空间本身也是广义社区资源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突破“园社”边界,将大学校园和社区作为幼儿常态化学习空间,探索幼儿“园社”互通学习环境。

    “园社”互通学习虽然指向大学校园和社区中的人、事、物等资源,但有别于传统走马观花的参观学习,而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定点学习,让幼儿能够“安营扎寨”,沉浸式探索。比如,我们与扬州大学图书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图书馆预留一个固定的幼儿活动驻点,供幼儿开展讨论活动、用点心、进行生活整理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将大学图书馆作为探索对象,多次、多日连续活动,调查统计图书馆不同功能区的使用情况、了解图书馆各类规则、绘制图书馆地图等。回到班级,幼儿又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尝试改造班级图书区。

    此外,我们还在大学校园设置幼儿试验田管理区、果园管理区、幼儿实验室等,方便幼儿开展活动;社区设置儿童工作站、敬老服务点等,以增强幼儿在社区中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为帮助幼儿将在高校和社区获得的学习经验延续,我们还在园内增设了儿童图书馆、玻璃温室、气象站、快递驿站、社区服务站等。

    通过“园社”资源和环境的融合,幼儿活动的范围和视野得到拓展,大学和充满烟火气息的社区都成了幼儿现场体验学习的对象。幼儿在园3年期间会进行近百项“园社”互通学习活动,涉及大学场馆体验、自然资源体验、科学创新、社会服务等,这些经验都是幼儿在园内和活动室无法直接获得的。

    突破园际壁垒

    建立跨园游学通道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过分追求基于自身资源的特色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协同育人的基本事实。为警惕这一现象,我园借助幼儿跨园游学方式,突破园际管理、课程资源、师资等壁垒,实现共建共享的高质量发展。

    幼儿跨园游学就是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安排,让幼儿走进其他幼儿园学习。跨园游学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延续到大班毕业。中班下学期以单次半日活动形式进行,幼儿只到1—2所幼儿园进行游学活动,相同年级、相同序号的班级结对,幼儿进行互访。如以“相同的学号,不同的‘我’”为主题的第一次游学活动,就是让结对班级之间相同学号的幼儿相互认识、交流。接待班级的幼儿策划迎接方式、引导地图、接待礼物等,出行游学的幼儿主要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准备。

    大班上学期继续以单次半日活动为主,游学范围扩大到3—4所幼儿园,接触的幼儿、教师和资源扩大到同年级其他班级。大班下学期逐步过渡到全天活动和连续一周的沉浸式跨园游学活动,每所对接幼儿园会利用空闲活动室为幼儿活动提供专门场所,以充分体验各园系统化的课程。

    跨园游学实现了园与园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幼儿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社会适应和科学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倒逼集团各园之间管理、师资、课程等融合式、高质量发展。扬州大学下属的5所幼儿园,由于地域不同,课程也各不相同。如第一幼儿园的“人文教育综合课程”、第二幼儿园的“利用农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幼儿跨园游学过程中,5所幼儿园取长补短,逐步完善了自身课程。

    突破班级界限

    构建走班社团学习群体

    一般情况下,幼儿在园期间互动的对象多是自己班级的教师、幼儿,较为单一。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突破班级壁垒,实施幼儿走班社团学习,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与园内更多同伴、教师、其他工作人员和活动室空间进行互动学习。

    走班社团学习活动以同年级互动为原则,我们改变传统固定的编班模式,幼儿可以基于发展需要,参加面向自己所在年级的同类项目活动,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保障走班社团学习常规化,我们利用每周两个下午的时间,开放多元化项目和空间,让幼儿自由选择社团,灵活参加平行班级的活动,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户外体能拓展等,并通过展示秀、舞台剧、小主持人大赛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我们还积极邀请大学生社团予以支持。在STEM科技社团,有扬州大学工学院的哥哥姐姐做社长,带领大班幼儿做木工。幼儿戴好安全帽、小手套,拿起小锤子,像小木匠一样认真干活。

    在走班社团学习中,幼儿尝试自主学习规划、自选活动类型,体验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班级内同伴、教师和课程资源,也获得了STEM创作、舞台表演、摄影等较为专业的高阶经验。

    突破室内空间

    形成“流转”探究学习方式

    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不仅重视室内空间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转向户外空间的改造和利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户外环境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但室内和户外活动往往是被割裂看待的。一些教师将户外作为幼儿的锻炼场所或收集资源的空间,户外的学习也是浅层次的。为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尝试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融合广阔的户外空间,在空间“流转”中进行深度探究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基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弹性组织、室内外整合选区计划以及幼儿个性化活动规划,让他们能够进行“流转”探究学习,实现探究经验的连续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环境创设和资源准备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如明确户外美工区与室内美工区的异同,既保证幼儿同类活动的延续,也通过比较其差异相互补充,促进幼儿艺术欣赏和创作经验提升;另一方面,在空间使用上,保证幼儿自主权,保障幼儿在室内和户外自由“流转”探究学习机会,把室内游戏经验拓展到室外,同时也能在室内将户外获得的经验作进一步延伸。

    如在户外对“春雨”的探究中,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春雨落下前后植物的明显变化,获得了“春雨贵如油”的经验。此后,幼儿在室内探究雨水形成的实验,也有部分幼儿对制作雨水收集器感兴趣,又开始了户外探索。正是在这种室内、户外的反复“流转”探索中,幼儿实现了新经验的统整和生长。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对教育空间进行大胆优化,围绕“园社”互通学习、跨园游学学习、走班社团学习、“流转”探究学习等,形成了集团化幼儿园教学改革新模式。在变革中,我们优化了园所管理、师资力量、资源和课程建设等,各园在活动实施中,也形成了围绕社区空间、园际空间、班级空间和户外空间的“一百个体验场”综合活动课程。

    (作者系扬州大学第二幼儿园园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