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政策下,学校的育人目标转向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培养靠课程,课程实施在课堂,这也表明全方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重构课程、教学与评价新体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一致性”新课堂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北辛中学通盛路校区积极践行生本教育理念,从课程、课堂、评价三个维度着力,坚定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聚焦育人目标,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双新”视域下,学校应坚持践行适性教育、扬长教育的理念,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出彩和成才的机会。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利用每个学期前的假期编写、修订各学科的课程纲要,整体设计学科学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形成北辛中学课程纲要汇编,确保国家规定课程有效落实。
强化特色课程开发。学校深入挖掘属地文化内涵,聚焦“尚善、有礼、格物、维新”四个育人目标,依托“性善书院、礼乐学院、墨子科学院、鲁班劳动学院”四院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以“善课程、礼乐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为核心的“四类”课程体系。创客、性善讲堂、墨子物理、鲁班数学、属地研学……个性化课程不断诞生,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课程超市”,让学生兴趣特长得到因材发展,实现多彩人生。
聚焦教学目标,打造“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
课程决定了学校教什么,课堂则决定了教师怎么教,才能实现民主、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更高效。学校依据“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旨,以凸显“学生的学”为基本特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出发点,抓实抓好预习展示、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互助促学、达标测试、拓展延伸六个基本环节,形成了“自主探究、互助促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重在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多维互动、互助促学,让每名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动车”、学习的主人。
“一课一研”让课堂设计更优化。学校实行学科教师半天无课制度,由分管领导组织教师研讨论证课堂设计,尤其在目标确定与叙写、学习任务设计、评价量规与评价任务设计、思维导图确立等核心要素方面充分交流,不断反思精进,完善教学设计,助力高效课堂建设。
教学评比让课堂组织更优化。为推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革走深走实,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素养提升工程,相继举行了班主任论坛、教学管理者论坛、作业设计者论坛、教学实践者论坛等;常态化开展名优教师立标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全员性达标课、领导干部推门听课、校长约课等系列达标练课活动,让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获得双向成长,达到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目的。
聚焦学生发展目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来完成,更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转化、自我发展。
发展评价注重内容多元化。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开学初,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特长申报创星计划,接着按照个人申报、班级推荐、学校评定的程序评选各类校园之星,并举行隆重的授星仪式,让校园之星依次步入“成功之门”,踏过“星光大道”,点燃青春热情,体验成功快乐。该做法被山东省教育部门在全省推广。
综合评价注重主体多元。依据滕州市教体部门关于开展学生学业述评的指导意见,学校形成了“1551”阳光评价体系。其中第一个“1”指一个目标,即阳光学子;第一个“5”指五个维度,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体质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创造”;第二个“5”指五级评价,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叙评、教师述评、班主任综评”;第二个“1”指学校形成《学生发展手册》。多元主体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积极主动的发展。
基于“双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使学校新的课程文化初具雏形,让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专业能力极大提升,现有省、市特级教师5名,全国、省、市名师、能手、骨干86人,160余人次获国家、省、市级优质课佳绩。学生进步非常明显,个人兴趣、学习情感、思维品质得到养成和锻炼,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断生成和发展,男篮、女足、男乒、女乒均在滕州市各项体育联赛中荣获初中组冠军。
课改之路曲折而漫长,责任与使命并存。北辛中学通盛路校区坚信,只要学校在课改路上坚持做,做细、做实、做到底,就一定能打造出有质量、有深度、有情怀的好课程,构建教学新常态,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刘都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