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著名出版人的潘涛1997年参与“哲人石丛书”的策划时,正在北大读博,由于这套书,当时还差一年毕业的他决定放弃留校机会到上海去做图书编辑。次年,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利亚・普里戈金的《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出版,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科普品牌“哲人石丛书”的开端。 1998年,现供职于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张劲硕读大一,他在家附近的三联韬奋书店第一次看到“哲人石”的书,以后,就成了它的读者。 2005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翻译了哈拉尔德·弗里奇的《改变世界的方程:牛顿、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作为译者与“哲人石”结缘。 以“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家,介绍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为出版宗旨的“哲人石丛书”迄今已连续出版25年,出版了153种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科学史家的上乘之作。书与人紧密相连,正如“哲人石”的策划者之一潘涛所说,“哲人石”的25年,背后都是人的故事。 书如其名。“哲人石”是中世纪欧洲人想象的有点石成金之功、祛病延年之效的“魔法石”,它与炼金术有着密切关联,而后者又催生了近代化学。“这套书以‘哲人石’冠名,既象征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也隐喻了科普图书对科学文化的促进效应。”“哲人石丛书”另一位策划人卞毓麟如此解读这套书的名称。 如何为这套丛书定位?卞毓麟认为,它既可以说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也可以说是一套内涵丰富的“科学文化”读物。在潘涛看来,“哲人石丛书”定位于广义的科学文化。如《早期希腊科学》《科学哲学》《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分别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译作;后来开设的“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推出了《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等重要作品。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世平是“哲人石丛书”当年的主力编辑之一,她认为,“哲人石丛书”的大舞台以科学为“支点”,在文化的“圆”内做文章,定位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随着科学的细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日益严重,科普图书肩负的一项重任就是要把两者勾连起来。她说,“哲人石丛书”中跟“哲人石”相关的两本书《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恰恰就担当了“勾连”的角色。 “哲人石丛书”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科学史、医学等众多领域,以突出的思想性、启迪性而在爱好科学的读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美丽心灵——纳什传》《失败的逻辑》《超越时空》《暗淡蓝点》等都成为一印再印的畅销书、常销书。 据介绍,2016年,“哲人石科学人文出版中心”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设立。中心成立后,不断发掘、汇集一流作者,策划出版优秀科普作品,实现引进与原创齐头并进、成人科普与青少年读物双线出击,使“哲人石”的品牌内涵和品牌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从图书品牌延伸拓展为“哲人石科学人文”出版品牌。“哲人石科学人文出版中心”推出的“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和《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深海浅说》《科坛趣话》《典籍里的中国工匠》等原创科普作品,先后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年度“中国好书”、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典赞·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等荣誉。 在11月12日举行的科普出版创新发展论坛暨“哲人石25周年”庆祝活动上,来自科学界、科普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哲人石丛书”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出版者具有前瞻的眼光和坚守的精神。中国科普创作的领军人物周忠和院士认为“哲人石丛书”25年来对中国科学文化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中国科学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指出,现代科技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在快速发展,中国的科技出版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做好出版的转型,科技出版和科普出版要为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做好服务、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