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深植非遗文化沃土 培育音乐创新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四川民歌非遗传承实践
王迎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根植巴蜀音乐文化,不断加强传承和弘扬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川剧、四川民歌、藏戏音乐、蜀派古琴艺术等。近年来,学院深耕非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非遗文化艺术活动,以教研促育人,培养艺术功底扎实、具有文化情怀与人文气韵的专业音乐人才,发挥综合师范类艺术院校“用好区域特色音乐文化遗产,同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双重优势。

    根植非遗音乐文化

    结出丰硕教研成果

    四川民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利用多种形式,包括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其生存形态、艺术魅力,以及潜在的艺术创造价值和学术认知价值,才能获得社会的持续关注,从而获得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四川民歌列入学院科研与课程建设的重点。从2004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民歌研究所万光治教授带领其团队成员,历时13年,足迹遍布四川181个区市县,抢救性采集、收录和整理四川各民族濒危原生态民歌3080首,先后出版《羌山采风录》《四川民歌采风录》《四川民歌音画》等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立项国家课题“藏羌彝走廊濒危民歌资源抢救性整理与研究”等,并重点建设了“四川民歌”“合唱与指挥——四川民歌”“四川少数民族音乐”等非遗特色课程。

    为深化非遗音乐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非遗传承人开展各类非遗音乐课程与学术讲座,如课程“大美川剧”“中国音乐地理——巴蜀音乐地理”等、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项目研究问题与方法》《四川扬琴的源流及德派唱腔》《四川清音的魅力》《四川非遗系列——析古琴减字谱之演变,品蜀派琴曲之魅力》《走进中国川剧,共享戏剧魅力》《中国古典道家美学视角下的川丑美学分析》等,通过学术交流,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交流非遗音乐教育经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深化非遗音乐传承实践

    开出多彩艺术之花

    音乐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舞台艺术实践这一重要的路径。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通过非遗传承艺术实践,让非遗文化绽放音乐舞台。2021年,以回归音乐本位、回归民族风格本位为主题,由四川师范大学主办,音乐学院、文学院、民歌研究所承办的“从田野到舞台——四川民歌合唱音乐会”在四川大剧院成功举办,业界反响热烈。音乐会由记录到表演再到传播,实现了民歌源生地、民歌表演地、民歌虚拟展示地的双向联动,由音乐学院的300余名师生共同参演,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贯彻“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院训推出的又一舞台精品。将非遗民歌搬上舞台,挖掘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魅力及其潜在艺术价值,最终达到“音韵醉人,文化动人,文艺育人”的目的。

    2023年,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四川大剧院举办“蜀风声韵·四川原生民歌——王迎独唱音乐会”。该场音乐会延续了“从田野到舞台”的学术精神,用“音画”的方式,从音乐、地理和文化三个维度,通过声、像、画、演同步呈现四川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民歌,演绎了四川人民的生活智慧、人文情怀及新时代精神风貌,是融合多学科优势在非遗文化领域让四川民歌不断推陈出新的一次积极探索。

    强化非遗文化育人

    培育音乐创新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非遗文化领域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探索、思考与交流。以非遗文化为抓手,促进非遗文化艺术育人、文化育人的双向联动,不断强化学生在专业上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主要举措包括打造非遗音乐学生艺术社团,开设蜀派古琴、羌笛、羌族歌舞、四川民歌传承等非遗音乐传承工作坊,聘请非遗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支持学院学生非遗音乐社团的发展,定期举办音乐会与学术交流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等等。学院打造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川剧《假县令》、成都国际非遗节“古琴艺术节专场古琴音乐会”等引入校园进行展演。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四川民歌为始,孜孜不倦地探索非遗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创新传承与融合之道。作为地方高校,学校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四川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将继续汲取四川智慧、弘扬四川精神,不断增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王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四川民歌非遗传承实践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1/21/11/ZGJYB20231121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