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山东省德州市聚焦全环境立德树人中的难点、堵点和关键环节,力求协同高效——
营造润泽青少年成长的一片森林
本报记者 王友文 魏海政 朱芳玉 特约通讯员 贾荣耀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家庭读书会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资料图片
山东德州乐陵市朱集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红薯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手丢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尽量少用塑料袋……”近日,一场名为“垃圾分类‘益’起来”的环保主题活动在山东德州乐陵市开展,学生们现场学习《环保拍手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动不在校园里举办,讲授者也不是教师,而是由该市市中街道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策划主办。当地志愿者以生活中的常见垃圾为例,为学生们介绍其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还准备了环保主题的互动小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知识、强理念。这是德州聚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如今,在当地城乡,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日渐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担的责任。

    “形成立德树人的综合环境就是要营造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森林。在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很多难点和问题需要上上下下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近年来,我们在聚合力、塑品牌和重浸润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全环境立德育人新实践。”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总督学吴海蓉说。

    强化协调配合

    革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近日,德州市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召开,共有18个成员单位和生态环境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上次会议不仅建立了全环境立德树人政策落实督导机制和通报制度,还分解细化了工作举措。”该市教体局基教科科长赵海彬介绍,“这次会议是对近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深挖典型案例。会上,各单位都提到宣讲的重要价值,我们对争取更多部门和群众参与其中形成了新的共识。”

    构建全环境育人的立体网络,需要形成纵横交错的格局。德州在市级层面谋篇布局、稳步推进的同时,持续关注县乡各级工作的推动。以齐河县为例,该县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细化部门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清单”。清单明确了宣传部、网信办、关工委、妇联等18个部门的职责:宣传部作为党委部门,牵头推进协调机制落实,打破过去“单个部门干、互不干涉”的教育壁垒,建立“统筹协调、专班对接、办公室推进”的闭环式工作链条,形成了一张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联动的“网”。

    在乐陵市朱集镇,镇政府积极打造学生全面成长的“舞台”,主动充当“媒人”,为镇中心小学和乐陵市民兵训练基地的合作搭建桥梁。如今,朱集镇中心小学利用训练基地的36亩空间建成了劳动教育基地,长有126棵枣树的树林、10亩粮田、5亩瓜果蔬菜地成为学生们“春种·秋收”劳动课的天然课堂,实现了校内校外“阵地融合”,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更好的场域保障。

    全环境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必答题”,这在德州早已成为共识。“以前大家也关心孩子成长,但缺乏系统有效的行动。协调机制建成后,破解了‘单打独斗’的局面,市县乡和各部门都参与进来,合力不断彰显。”德州市政协副主席,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隋力说。

    打造育人品牌

    激活协同育人动力源泉

    全环境育人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形成齐参与、共推进的局面呢?德州市以品牌项目、典型案例和特色活动为“抓手”,激活协同育人的动力源。

    德州市实验小学积极推进“幸福家庭读书会”特色品牌,引导更多家庭“要读书、会读书、好读书”,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富有创意的“阅读账单”,更是把知识积累具象化、阅读成果动态化。校园书香不仅传到了家庭,还飘向了社区。定期的社区读书会把更多家庭凝聚在一起,让他们在探讨中丰富头脑、在沟通中培养感情。

    “这是学校积极践行‘大德之州,德润未来’项目中‘德·爱万家’的具体体现。”赵海彬介绍说,从年初开始,德州就创新打造“大德之州,德润未来”中小学德育品牌,聚焦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类问题,创建了“德·爱万家”“德·心成长”“德·美人生”“德·行天下”4个品牌项目,从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综合实践能力养成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市级品牌引领下,各县区的活动也生动开展。除聚焦县域优势和文化特点外,各地在品牌打造和实施中,还积极探索创新育人载体、丰富育人内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夏津县宣传部门联合教育、团委、新时代文明中心等部门,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和“椹果之乡”的地域优势,组织15所县直中小学校、15个乡镇(街道)学区,成立“小椹果”红领巾志愿服务团品牌,吸引6.9万名学生参与。“小椹果”志愿团队深度参与城市文明倡导、政策法规宣传、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基地讲解、亲情关爱帮助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学中增强实践能力,拓宽视野,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妇联“家课堂”亲子公益服务、民政局“德关爱”工程、检察院“德检护蕾”项目以及德城区“善德齐家”、陵城区“分级融合阅读”、乐陵市“枣林自然课堂”……全环境立德树人实施一年来,市县乡及各学校推出一系列品牌项目、典型案例和特色活动,协同育人不断走向深入。

    更加贴近青少年

    润泽每一名学生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防范网络攻击。”本学期初,乐陵市开元中学按照惯例开展了“网络小卫士”评选活动,九年级(1)班学生周思涵和几名同学先后在主题宣讲中分享了对网络安全的理解,赢得阵阵掌声。校长高智生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为此投资30余万元建成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通过“二维码诈骗”“电信诈骗”“网络安全小贴士”等体验区真实模拟诈骗情景,更深刻、直观地感受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的重要性。目前,该市教体局计划进一步强化该基地建设,实现对更多学校的功能辐射。

    如何从细节着手,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关系到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成效。德州市通过激活学校育人主体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系统推进育人工程,激活校园育人主引擎。

    《永远的荷花池》是一篇5000字的小说,写的是“篱儿”与“何儿哥”的友谊故事,作者是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学生许一诺。今年4月,学校专门为许一诺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我非常受鼓舞。将来我要继续创作,希望能越写越好。”许一诺说。近年来,湖滨北路小学致力于为学生个性化成长保驾护航,不仅为喜欢创作的学生策划作品发布会,还根据孩子的专长不定时组织个人演唱会、诗歌朗诵会、舞蹈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每一名学生的特长,鼓励每一名学生依据自己的专长发展。

    心理健康也是各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关注的焦点。平原县王打卦镇中心小学设立“宿舍—班级—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网络体系,从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到宿舍心理信息员,再到学校专职心理疏导团队,全方位心理服务矩阵及时掌握和引导学生心理动态。据了解,德州已构建了覆盖全市的“1+12+N”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矩阵,成立市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12个县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学校等建成1100余个心理辅导室,建成了一批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尽最大可能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协同高效,构筑‘时时、处处、人人’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格局,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隋力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