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红色场馆的思政教育价值与实现路径
赵静好

    红色场馆包括革命遗址、党史馆、红色纪念馆等,一般源于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类型。红色场馆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红色场馆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能够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红色场馆是具有公共纪念性质的社会场域空间,从外观上看,多具有庄严壮丽的建筑实体与样态;从馆陈内容来看,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穿越硝烟炮火,通过重现特定的历史场景传递出红色精神,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震撼力。

    其次,红色场馆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指向,能够对学生起到强大的政治引领作用。红色场馆从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和人物等角度,展现中国革命的艰辛,学生通过参观红色场馆,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事业舍生忘死的行动中汲取能量、塑造人格,从而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再其次,红色场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能够唤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红色场馆通过挖掘红色历史,展示红色经典历史故事及其时代价值,既是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生境界的场域空间,也是促进红色基因赓续、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教育基地。参观红色场馆,能够让青年学生继承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并将这种宝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宏大的家国情怀。

    发挥红色场馆的育人功能,符合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红色主题教育的不断强化,红色场馆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存在展陈方式较为陈旧、对青年学子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与时俱进地加强新技术应用、引入新的设计元素、提高展示设计的吸引力,有助于红色场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设情境布局,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红色场馆对红色文化的传扬,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营造出鲜活的情境,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红色场馆在空间布局时,往往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营造空间情境。例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中外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旧址的基础上对空间展陈布局进行规划,按照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这样的时间线进行空间、路线布局,再现了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八百壮士”英雄群体。陈列设计上除了版面、实物等常规形式,还辅以战斗场景、沙盘模型、油画雕塑、影视片段等展示手段,使观众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当时的战斗场景。尤其是在原有弹孔痕迹留存的基础上,该馆真实地复原了当年战后西墙的原貌,使参观者能够通过视觉、触觉感受当年的激战情境,内心受到震撼。

    增强交互性设计,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交互设计是指应用者与界面交流互动的一种体验性设计,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设计。它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将图片、动画、影视进行有效融合,通过视觉效果、声音效果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有研究发现,交互语境下红色场馆传播红色文化的效果明显增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反映两次淞沪战役和上海十四年抗战全过程的主题纪念馆。纪念馆一楼展厅出口处的玻璃幕墙内,设置了“捍卫者”抗战老兵手印墙,呈现了纪念馆历年征集的100位抗战老兵的手印,一枚枚立体的、鲜红的手印仿佛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岁月。纪念馆西侧的外墙内侧为高6.4米、宽26米的《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墙,墙面以花岗石为底,褐黄色的铜条组成拙朴的五线谱,黑色青铜质地的音符和文字镌刻出国歌的曲谱。曲谱墙倒映在水庭间,雄壮的歌声响彻纪念馆内外,这样的交互设计烘托出振聋发聩的革命呐喊,使参观者在悲壮的情绪中加深对展馆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又比如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中的可移动雕塑,随着音乐缓缓移动,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将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善用数字化技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自觉传承红色文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新了红色场馆的展示设计理念。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融合的技术,近年来开始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它将展示的事物从二维变成三维,以立体方式呈现,在传统视觉、听觉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嗅觉、味觉、体感等多种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红色场馆的科技性,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就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仿佛亲眼见证了历史。例如,在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打造的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当参观者站在模拟红船的船头,正前方的大屏就会自然感应启动,“建党风云”“强渡大渡河”“保卫黄河”“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大事件一一呈现。随着事件发展,船身还会左右晃动,身临其境的感受容易让参观者产生代入感,引发其思考,激发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红色场馆承载着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红色基因库。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思政教育作用,使其成为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

    (作者单位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