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院校实践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成都艺术职大以艺兴业打造特色职业本科
“演学创一体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余天翔

    十一假期,新近开园的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马湖府古城热闹非凡,特别是《千年之约·马湖重见》行进式实景演出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通过故事演绎、民俗路演还有灯光篝火秀等沉浸式演艺,带领游客穿越历史迷雾,仿佛又回到千年之前的川南盛景。这是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深度合作,开展“演学创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社会的又一成果。

    自1999年成都艺术职大创办以来,从牧马山到峨眉山,从岷江畔到马湖府,四川省内众多文化旅游胜地都活跃着学校学生的身影。历经20多年开拓进取,成都艺术职大扎根艺术专业,走出一条特色职业本科办学之路,并向着创建中国特色艺术职业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科技赋能艺术,艺术传承文化

    自2018年开展职业本科试点以来,成都艺术职大紧紧围绕“艺术”二字做文章,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不断培育、丰富、深化、凝练和创新办学特色,初步形成“科技赋能艺术、艺术传承文化”的办学特色。

    让科技赋能艺术,给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课程体系中,植入体现新技术、新材料的内容,一大批极具科技含量的实训室投入使用,如裸眼3D技术呈现、VR数字室内设计虚拟现实空间等。在实践教学中,广泛推广新技术运用,如美术学院的丝网版画实践教学运用高科技数码技术,将传统版画中的造型语言在电脑中转化为物质的墨点,再经过输出平台印制完成,提高作品印制质量;环艺学院应用三维技术,搭建实时光线追踪D5渲染器,以虚拟现实呈现数字化室内场景和景观设计。

    科技赋能艺术很快取得成效,形成一批成果。2022年11月,由学校音乐学院蔡奕滨博士作曲的作品《护航》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歌曲以合唱的形式凸显消防队员英勇、团结的精神面貌,电子乐器生成铿锵有力的旋律,与歌声完美融合,将消防队员果敢无畏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数字音乐作品《逆行者》《Wrapped》分获第九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数字音乐类四川赛区一、二等奖,利用数字音乐制作编曲的原创音乐作品《彝山行歌》获四川省大学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美术专业师生创作的多幅数码版画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入选或获奖;数字艺术学院制作的三维动漫作品《新津CBD》《黄龙溪古镇》等助力地方文旅和文创事业发展深受好评。

    学校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作为全校必修课,培养学生热爱、传承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师生们在“四川版画”“四川漆艺”“四川竹编”“四川清音”“四川民族歌舞”“藏羌彝民族音乐舞蹈”等传承与创新上取得不俗成绩,既培养了民族文化传人,又取得了一大批教学成果。试点以来,学校共有2项教学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仅2021年学校参加四川省大学生技能竞赛就获奖169项,在全省100多所高校中名列第八,职业院校排名第一。

    瞄准区域发展需要,以优势特色服务地方

    作为四川省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成都艺术职大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属性、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科学把握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积极推进校政行企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高地,做实做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2023年,峨眉山云上旅游“戏剧幻城”大型实景表演《只有峨眉山》在疫情之后强势回归,该项目曾以高出第二名15万余票的优势荣登榜首,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在这里实习的成都艺术职大舞蹈学院和影视学院的数十名学生登台献艺,为火热回暖的四川旅游业倾情助力。同时,在革命老区遵义、在东盟前沿南宁、在德阳、在宜宾……表演类专业的师生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利用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慰问老区人民、参与东盟文化交流互鉴、参与地方文旅演艺项目等。

    学校积极与成都市新津区开展“学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促进校政协同创新,建立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战略合作。依托现有校园资源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引导校园现已孵化的艺术工作室和艺术人才入驻新津共建5G电商直播基地,共同宣传新津文旅资源;定期举办电商直播带货大赛、电商直播节和电商直播高峰论坛,引导师生深度参与地方特色经济的打造。与眉山市青神县政府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利用学校专业、学科优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前沿对接融合,推深做实政校合作,建立健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机制,为学科发展建设蓄力赋能,为青神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学校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共建非遗培训基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西部创作基地,与四川省文联共建四川文化艺术创作培训基地,与四川统战书画院共建艺术创作交流基地,与四川省广告协会、四川省网商协会共建创新创业合作中心,与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共建四川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创作培训基地等。这些共建平台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给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与资源,为探索艺术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多种路径。

    坚持职业教育属性,做实做深校企合作

    近年来,四川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迅猛,为满足数字文创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积极与产业、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

    学校联合完美世界集团于2019年共同组建数字文创产业学院,建立信息、项目、技术、管理等资源共享机制,依托资源库、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创新孵化中心建设,实现校企“三精三全”育人理念。合作双方以专业共建、师资共享、“1+X”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共同搭建“数字创意项目孵化平台”,形成“三融、三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融是指融入企业、融入行业、融入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三化是指实践平台化、课程模块化、考评多元化;三结合则为产业与教育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标准相结合、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

    针对数字技术教学师资匮乏的现状,学校与完美世界共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应用于企业最新技术的教学包和课程资源,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缓解职业教育数字技术相关专业师资短缺的压力。双方围绕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创意内容建设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建成“未来数字媒体创新基地”,校企在基地组建生产项目团队,由企业引进真实商业项目,团队带领学生在校内基地进行生产,校企双方合作完成多个裸眼3D商业案例的开发。

    升本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超亿元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建成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匹配的教学实践场所,其中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就有20多个,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部实践课程教学需要。

    按照“突出优势、把握特色、服务区域、对接产业”的思路,学校已经形成“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协会+园区”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作者系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