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乡村学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是指具有深厚乡村情怀、热爱乡村教育事业、掌握扎实专业知识、拥有较好综合素养、能够承担乡村小学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培养一批全科师范生对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当前,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仍是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而唤醒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则是长效之策。基于此,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关系着学生未来是否从事乡村教师、在岗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引领,最终指向未来专业发展。因此,从育人共同体视角剖析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路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内涵
师德伦理是乡村全科教师教育情怀的价值底层。师德伦理强调道德与伦理的结合,兼具“情”的维系性功能和“法”的强制性作用,是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全科师范生的师德伦理可以概括为教书育人的家国情怀、教育志业的人格尊严、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
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全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职业情感的认同和职业能力的认同,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影响其专业素养的发展、对未来工作的满意度以及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要厚植全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包括乡土意识、乡土认同、乡土适应和乡土重建4个维度,是教师对乡村、乡民和乡村儿童的关注、关切与关心之情,也是坚守乡村教育的情感基础,更是他们关爱乡村儿童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之源。
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现实价值
从教师队伍建设层面看,教育情怀的培育有利于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更应在补充教师数量和提升质量的同时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培育全科师范生的教育情怀,让其对乡村社会产生向往,并从中获得幸福感和价值感,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从学生发展层面看,有利于促进乡村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情怀作为全科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要把关心热爱乡村儿童作为重要内容,全科师范生应主动学习有关乡村儿童的知识、了解乡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适合乡村儿童教育教学的方法,走进、理解、关爱乡村儿童,将教师的心血、才智和激情凝聚在对乡村儿童的关爱中,引导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从乡村振兴层面看,有助于促进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推进,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师范生是解决当下部分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一剂良药。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情怀的全科师范生是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路径。
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路径
师范院校要强化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主体担当,不断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教师。首先,打造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将师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德教育和乡村教学情感培育,增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乡土课程比例。如,开设乡村社会学、乡村教育学等乡村教育类理论课程,举办各种与乡村有关的专题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乡村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要组织实施好“请进来,送出去”模式,定期邀请乡村名师名校长进大学课堂,与学生分享乡村教育趣事,在交流对话中发挥对全科师范生的情感引导作用。同时,通过实习见习、公益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全科师范生感受乡村生活,培育热爱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感。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大对优秀乡村教师事迹的宣传力度,树立新时代优秀乡村教师典型,为全科师范生提供榜样引领。其次,将优秀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情怀转化为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强化和培育全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此外,地方政府要着重改善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同时,支持师范院校对全科师范生进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在宏观上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获得展示、实践自身所学知识的各种平台,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乡村文化活动,主动融入当地生活。
乡村学校要深入参与全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过程。作为实践基地的乡村学校应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培育全科师范生关爱儿童的优秀品质,关注并帮助留守儿童及特殊困难学生,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要带领全科师范生深入乡村、进入田间地头、融入乡村文化,引导他们开展有关乡村教育现状与困境等问题的研究,为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体验成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成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本文系2023年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教师职业困境和社会支持策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2023B-130]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