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融媒体赋能高校思政工作质效提升
杨芳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融媒体时代,高校如何守正创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也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承担的重任。

    建构主流舆论“意见气候”

    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个体意见的公开表达受“意见气候”的影响。5G时代,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视频号、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空前活跃,高校融媒体平台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把握话语权,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意见气候”,提升主流舆论对师生价值体系的引导力。

    着眼重大节点,唱响强信心主旋律。高校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议程设置,利用校园网、校报、校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以及“两微一端”、学习强国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借助重大节点系统性设置议题,使之成为舆论场的主流“意见气候”。南京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采取“一体策划、集中作业、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运营方式,牢牢把握主流话语权,占领主流舆论场,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中心联动推出“师生党员讲家乡的党史故事”等系列微党课,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辟“我们这十年”等专栏,有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弘扬中国科学院院士时钧培养大批杰出人才的优秀事迹,营造人人学习“时钧精神”、争当大先生的浓厚氛围。

    聚焦铸魂育人,传播好故事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突破传统藩篱,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出身边可学可鉴的榜样人物,构建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积极“文化气候”。南工大融媒体中心发动学生为“小记者走课堂”“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栏目供稿,“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最美高校教师”冯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膜科学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学生创业典型宋宇杰等课业优秀的学霸、科研出色的达人、文体活跃的明星、就业先进的代表获得广泛的宣传。身边可追、可赶、可及的榜样现身说法,营造了上升的“优势意见”,使“躺平”“侧卧”等意见下沉为“弱势意见”,见贤思齐的生活学习氛围塑造着“00后”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释放融媒体创新育人合力

    要引导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将自身需求、个人理想同国家需求、时代要求相结合,就必须守正创新,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体系,使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活起来、亲起来、实起来。

    突出显隐互补,彰显“大思政”育人合力。南工大融媒体中心各平台的粉丝量累计超过45万,融媒体平台因此成为显性思政课堂之外的重要隐性教育场域。学校校报早年开辟了“写给女大学生的信”专栏,变传统生硬的课堂话语为女教授拉家常的“交心谈话”,为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等提供指引。近年来,南工大官微、官博等新媒体平台先后增设“党史学习教育在行动”“传承时钧精神·分享育人故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等专栏,推出青年师生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祭奠、诵读原创诗歌,学子“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老教师分享从教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活动。

    灵活工作方式,提高思政育人精准性。“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发挥融媒体思政育人功效,除了建构主旋律、正能量的“意见气候”,达到隐性教育目的外,还必须突出思政育人的精准性,变普适漫灌为精准滴灌。除了校院两级新媒体平台外,南工大还分批打造网络思政工作室,抓好各级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融媒体平台的“融媒体+思政工作”功用,做到“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内容设计”,内容既可严肃认真也可鲜活灵动,形式既可“循规蹈矩”也可“潮流时尚”。

    防范网络舆论“蝴蝶效应”

    提升融媒体育人实效,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做到线上线下相统筹,打捞“沉默之声”,作出科学研判。

    坚持正面引导,确保主流意见优势地位。融媒体时代,要通过议程设置做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观念和行为不偏离、不脱轨,使各融媒体平台成为正能量的传声筒、真善美的集结地。南工大一方面发布了《师生网络文明公约》,从显性制度上做好规范,另一方面赋权官网、官微、校报等平台,纯净网络环境,确保主流意见的优势地位。

    捕捞“潜在民意”,筑牢守好思想安全防线。高校融媒体平台需要一支能征善战、善作善成的队伍,队员既是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论家,也是懂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的技术能手,更是深谙信息传播之道的媒体人。他们需要善于从师生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微视频及其相关评论中“捕鱼”,打捞出与主流舆论相悖的“沉默之声”,及时上报,并邀请行业专家、领导小组分析研判,审慎处理、科学纠偏。要将捕获的“潜在民意”进行分类,组建舆情库,分析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源、症结,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防微杜渐,筑牢守好思想安全防线。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