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一届学青会(校园组)武术套路比赛现场,大学生志愿者冯宝宝(左)搀扶受伤运动员离场。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
■逐梦新时代 青春更精彩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特别报道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广西激战正酣。赛场内外,总能见到身着青白相间工作服、热情周到的志愿者“小青芒”们忙碌的身影。
志愿者“小青芒”们汇聚青春力量,激扬青春活力,无私奉献,投身赛事服务,以高质量志愿服务赢得一致好评。
“馆校对接”,提升协调管理效能
本届学青会比赛分布在广西14个市、8个县、8所高校、49个场馆。为此,共青团广西区委牵头组成了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从广西32所高校精心招募了1.65万名能够充分展现青年奋发向上、蓬勃进取的朝气和风采的志愿者。
实现对1.65万名“小青芒”的高效协调管理,离不开“馆校对接”工作机制。依托该机制,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为学青会各场馆明确志愿者来源高校,在场馆和志愿者来源高校之间建立工作对接关系,统筹学青会志愿者的宣传动员、招募培训、协调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工作。
同时,构建了“场馆自运转、高校主管理、片区统调配、志愿者工作部总负责”的跨行政级别、跨隶属关系的志愿者调度协作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我们明确了志愿者工作部牵头协调各志愿者用人单位具体负责志愿者的使用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各志愿者所属高校协同管理保障的工作模式。”共青团广西区委广西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周岚介绍。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的同时,组织架构创新也同样重要。志愿者工作部构建了“横向协调、纵向联动”工作体系,即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场馆志愿者经理/高校志愿者经理—场馆志愿者主管/高校志愿者主管—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小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调整、人员调度、安全报告、应急处置工作制度,以达到组织高效、运作协调、指挥有力的目标。
乐于助人,收获赛场内外一致好评
“小青芒”为什么成为第一届学青会志愿者的专属昵称?
“小青芒”谐音“小青忙”,寓意着小小的青年志愿者乐于帮忙,充分彰显了八桂儿女开放包容、热情好客、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精神品格。
温暖感人瞬间在运动员村“志愿者之家”每天都有发生。“有你们的付出,我们感受到温暖。”在运动员村志愿者之家,悬挂着来自山东省代表团羽毛球队的锦旗。“志愿者之家的‘小青芒’何美娟心灵手巧,帮助我解决问题。”湖南羽毛球队陈怡霏教练亲笔写下表扬信。“有一天傍晚,我正在协助一名运动员缝绣球,这时湖南羽毛球队的陈怡霏教练因背包带断了,第二天一大早又有比赛需要用到,急忙来寻求帮助。我连忙停下手中的工作,帮她把背包带缝好。”何美娟说,“我感到心里很快乐,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志愿服务工作烦琐辛苦,但“小青芒”们非常珍惜参与学青会的机会。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学生黄心然在广西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负责引导观众,她说:“有一位年长的教练员在接受我的几次帮助后对我说‘您辛苦了’,说明他认可我的志愿服务,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志愿者们在服务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全情投入,发挥实践育人载体功能
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青会志愿服务是一个广阔的“大思政”课堂,能够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对很多“小青芒”而言,学青会不仅是圆梦的舞台,也是锤炼自我、施展才华的实践平台。“‘小青芒’们在志愿服务中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会聚一堂,拓宽视野,在学青会志愿服务中获得成长。”南宁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学青会高校志愿者经理区丽媛说。
主媒体中心的志愿者唐子涵来自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负责核对比赛流程、素材整理、迎接各方记者等工作,他将这次“小青芒”的志愿经历当作一次宝贵的实践。“能够在主媒体中心进行服务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能够有机会亲身接触媒体一线的各位记者老师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唐子涵说。
“大家通过沉浸式的参与,在热情服务的过程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区丽媛说。
学青会是一届青春友谊的盛会,也是一次以体育人的生动课堂。赛场内,运动员奋力拼搏挥洒汗水,“小青芒”们也在服务赛事的过程中增长了体育知识,并被运动员们的体育精神深深感染。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徐双担任广西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志愿者督导工作。“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他们在赛前付出了很多,那股拼劲儿让我很受鼓舞,以后我也会更加关注体育,用运动员们的体育精神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徐双说。
本报南宁11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