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流行的去中心化、流动迷你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聚集地、未来思政课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引领“摆渡人”的重要使命。学院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着力强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系统性,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创新教育理念,树立思政教育的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互联网思政教育思维应运而生,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样态。学院及时更新观念、打开格局,强化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以示范公开课为抓手,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要求思政教学内容紧跟局势、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引进慕课、雨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用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举办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沙龙活动,交流分享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经验,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健全思政育人协同体系。举办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研讨会,围绕积极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展开讨论,推动相关项目落地落实。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思政教育的互联网资源
学院科学创新“互联网+教学”资源,锻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一批线下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社会实践课程等“金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
着力推进思政课融媒体创新,持续录制微宣讲12期、思政微课13期等,在温州大学微信公众号、温州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等进行全网融媒体推送,总点击量超200万次,反响强烈。联合温州市宣传部门、温州市社科联、温州电视台开展电视思政大课堂,讲授主题为“永嘉学派与新时代温州人精神”的电视思政课,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企业家等穿插发言,增设视频连线、现场互动等环节,丰富学生上课体验,大课堂浏览量达150万次。联合温州市图书馆推出“籀园讲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多位教授、博士,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引导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思政教育的互联网优势
学院利用互联网参与、互动的优势,加强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育人氛围,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推进“互联网+一化六制”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推广使用,做好5门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精准运用,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体系化”虚实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举办“清朗网络空间”“健康网络空间”等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座,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媒介素养、掌握媒介接触的技巧,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实基础,建设清朗网络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创作生产微电影、动漫、校园歌曲等网络创新作品,优中选优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活动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强化队伍建设,汇聚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力量
学院做好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不定期组织网络集体备课,教师们汇报网课教学情况、交流线上教学质量、分享丰富教学资源,并针对8—10分钟微课视频的制作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可采用朗诵作品、致信学生、感人故事、经典案例分析、分享心路历程、主题直播等形式录制。举办“精品在线课程培训”报告会,介绍“互联网+教学”示范课的特征与教改方向,以及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内容与策略,提高教师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思政理论教学的能力。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及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打造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堂,推出一批优秀的教研论文、调研报告及著作,打造若干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团队)和教学成果。(吴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