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文化振兴要先行,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魂”。文化振兴离不开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温润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兴趣、提升人的素养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作用,帮助村民在美的浸润中生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构建起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乡村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乡村美育工作,不仅是实现乡村文化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手段与方式,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美育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获得全面发展。
扩充乡村美育队伍。现实情况中,乡村美育工作推进比较难,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课堂内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美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为乡村学校在职教师开展美育培训,为乡村学校兼职美育教师提供专业帮扶。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数量,重点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美育全科教师。此外,各大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乡村孩子带来了美术、音乐、舞蹈、剪纸和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熏陶。当地有艺术专长的人、城市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也是乡村美育师资的有力补充,转岗的艺术教师、文化馆(站)的文艺工作者、专业团体的退休人员、优秀的民间艺人等都能成为乡村美育兼职教师。扩充美育教师队伍、参与学校美育机制、建立社会美育力量,通过精准的支教、帮扶,促进城乡美育均衡发展。最后,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平衡城乡美育资源差异,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专业美育教师的在线教学,让学生在“云端”遇见美,提高乡村美育水平。
打造乡村美育空间。根据农村特点,以乡镇中心校为主导,依托乡镇文化站或废弃校舍,完善乡村美育基地建设以保障美育活动正常开展。可利用乡村文化礼堂阵地,让文化大礼堂成为孩子们表演节目、举办展览的“基地”。此外,校园作为学校开展美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地指向美育。尤其是乡村校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在与自然的交融和对话之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文化的载体。特色班牌、宣传栏、文化走廊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美,和谐优美而有特色的校园美育空间能够从知、情、意、行各方面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
丰富乡村美育活动。结合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美育活动,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例如,可以开展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研究农田里的作物,将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开展丰富的乡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还可以将生活教育贯穿于美育,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山坡上、河坝旁体验自由的快乐,让田野间传唱的歌声,描绘山川河流的精美画作,成为书写人与自然的美好篇章。此外,结合各地乡村的情况创新性开展“一校一坊”美育工作坊活动,形成“课堂+社团+工作坊”的模式,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让每一名学生发挥自身特长,起到以赛(展)促练、以赛(展)激趣、以赛(展)提质的作用,形成美育坊竞相绽放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建立城乡学生美育的互动交流模式,让乡村学生到城市去发现博物馆、科技馆等现代科学之美,走进美术馆、音乐厅,发现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彰显乡村美育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广阔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域资源,依然保留着文化多样性,大量鲜活的美育资源就蕴含其中。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乡村生活、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理解美与生活、生长的关联,加强美育浸润式体验。如可开辟校园农场,设计农耕创意长廊,建立农耕用具展室,打造具有地方本土化特色的乡村美育课堂。此外,还可以把所在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技艺,如戏曲、剪纸等,转化为适合自身美育教学的实践项目,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实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美载德的目标。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依托。以美育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引导学生享受自然环境的滋养,还是丰富美育活动、打造美育空间等,都是在涓滴成海的过程中,逐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锻造高尚人格,培育高雅情操。应当以学校美育为起点,从学校美育上升到全民美育。带动乡村的文化内生动力,使乡情、乡土、乡风形成的独特地域美育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停留于外在的美好,更要成为有利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举措。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