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中职历史统编教材
编者按: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全套教材共2册,分别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已于今年9月在全国中职学校投入使用,《世界历史》将于2024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本报邀请中职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专家对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详细解读,并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教材进行点评,以帮助广大中职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做好教材使用工作。
历史学科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上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历史课程承担着传承历史知识、建构历史思维、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大使命。今年秋季,中职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师,仔细研读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一册,感到其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是一本有质感的好教材。
夯实基础知识。教材以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编排科学、容量合理、难度适中,重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中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中国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清晰、主次分明的呈现。《中国历史》大致按时间顺序设置每一单元的内容,讲述了整个中国历史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叙述逻辑严密、脉络清楚,并辅以大量历史地图帮助学生辨识、获取历史地理信息。图文配合,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历史事件何时、何地、如何发生,从而对中国历史形成立体化的认识,培养时空观念。从教材各单元篇幅看,高度重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史事,对“四史”内容落实到位。
兼顾趣味拓展。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设置了课导语和“历史纵横”“人物扫描”“拓展阅读”等栏目,并在正文旁边附有丰富的教学配图,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辅助栏目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刘邦、卫青、霍去病、苏武、班超等汉朝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阅读起来津津有味,学习这些内容还能增进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兴盛的理解;又如第11课《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在介绍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时,配以南宋海船纵剖面图进行说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技艺的精妙。这些栏目和图片既使学生熟悉历史的“主干”,也让他们了解历史的“枝叶”;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又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注重启发教学。教材设计的“思考点”“学习探究”“看图学史”等栏目设问巧妙、贴合正文内容,对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把握重难点、推动课堂教学颇有助益。如第19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思考点”设置了“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两个问题,与本课重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关系紧密,教学中可围绕这两个问题对五四运动的经过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而在同课的“学习探究”中,又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进行直接提问,这就对本课的学习重点进行了强调。
体现职教特色。在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等内涵要求。与之相应,统编教材的栏目设置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例如,第21课《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拓展阅读”中补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教学中利用好这些栏目,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感受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有利于鼓励当今的中职学生增强职业自信、学好专业本领、热忱服务社会,引导学生未来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彰显时代风貌。好的历史教材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也要将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相联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的叙述截至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最后一个单元着重展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社会风貌、重要会议与理论成果,系统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党领导人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伟大实践,便于学生更加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理解当代中国的正确发展道路,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总之,中职历史统编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教材传授重要历史知识、涵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思考“怎样教”,还要站在学生角度,用教材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非常期待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能够在中职师生群体内进一步形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的良好氛围;也希望借助统编教材的引领,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助推学生学习取得新进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系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