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红望广场 |
|
少年党校学员参观党史纪念馆 |
|
思政一体化三维图解 |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思政教育的培根铸魂作用,是每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辽宁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红望”品牌,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为核心,从“小初高贯通”“家校社联动”“知信行合一”三个维度开展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具有辽大附校特色的思政“三全育人”模式。
强基础,建设思政共同体
2022年以来,学校分析校情学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思政共同体建设为中心,夯实基础,规划思政课程,既保持各学段的梯度差异合理,又实现全学段螺旋上升。
构建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学校利用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依托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市马兰名师工作室(高中思政),成立思政课研究中心,以党员思政工作室为纽带,整合为一体化育人资源。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总结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中相互学习、充分交流、聚焦重点,建立贯通的思维体系和系统的教学格局。
建立智慧教研共同体。从在线教学设计、教学观摩、成果展示等方面,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教研模式。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围绕同一教学主题,教师“同备一堂思政课”,不同学段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邀请大学优秀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走进大学课堂学习观摩,形成“本科+各学段”的纵向衔接。
共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与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专家、课程名师结对,成立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组织联合培训研修、联合教学研讨、联合教学展示的“同一主题、三个联合”系列活动。共创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说课大赛、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师培训等活动,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学校思政课程已初步实现目标具体化、实践环节有序化、实践方式多元化、实践考评科学化、实践机制规范化、实践部门协同化。
建资源,课程思政见实效
学校发扬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传统,着力打造“红望”品牌。“红望”,简单来说,即以红色文化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过去、现在、未来。全体师生回望历史,汲取红色力量;期望美好,承担时代使命;展望未来,赓续红色基因。
突出“红望”主题,优化育人环境,围绕“厚植爱国情怀和坚定文化自信”主旨,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系统规划,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行培养”等八大系列课程,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对照新课标,统筹设计各学段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途径。通过“访、编、问、析”路径,识别挖掘形成资源库。“红望讲堂”“党的知识进课堂”“辽宁六地文化宣讲”是学校最具特色的红色校本课程。
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思政VR教室,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魅力。建设雷锋广场、红望广场、“1113”红色少年林等红色阵地,使思政课堂活跃在校内各个领域,以丰富的红色文化深深影响全体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深化。
整合校内课堂教学资源、学科综合活动、校园文化素材、德育实践活动。美术课上,学生们亲手画出国徽、校徽,深刻了解标志背后的创作背景、历史和现实意义。英语课上开展的特色英语党史介绍,既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增强了师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自信。“旋律中的思政”课上,音乐教师以旋律解构歌曲形式美,为孩子们带来美育熏陶;思政课教师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解构歌曲背后的精神世界。动人旋律、家国情怀在美妙的旋律中字字入心,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筑牢了理想信念根基。
思政与学科深入融合。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梳理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各学科、各课堂教学。以“弘扬雷锋精神”的教学目标为例:小学阶段,感受雷锋精神之情,进行雷锋精神的情感启蒙;初中阶段,认识雷锋精神之义,打牢雷锋精神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扎牢雷锋精神之根,提升雷锋精神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弘扬雷锋精神之魂,践行雷锋精神的使命担当。
拓渠道,“三全育人”传薪火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为核心、团为抓手、队为主体”的原则,紧密党、团、队衔接,将“六地”文化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的实践抓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基本认识。
创办《红望故事》党建期刊,打造党建舆论新阵地,引导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自觉开展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发党员示范课,鼓励大家争做学科带头人。建设“党员思政工作室”,开发百余节“辽附红课”,打造“六地”文化主题展廊。培育青年先锋力量和宣讲骨干,引领教师增强学科责任意识,在课程中传承发扬东北抗联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和时代精神,增进学生“四个认同”。
以党建带团建、队建,通过系列活动,帮助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贯穿少年儿童成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党团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共建共兴局面。《红色党建 铸魂育人》入选辽宁省中小学校党建品牌案例,学校获评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设立以学生为主角的“红望秀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歌、舞蹈、诗朗诵、历史剧……“行走的思政课”上,学生们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飞航空博览园。鲜活的思政教科书,更加坚定了学生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学校的“大鹏志愿者服务站”,以曾在学校就读的辽宁省“新时代好少年”张金鹏的名字命名。服务站秉承“服务他人 奉献自己”的理念,在党、团、队领导下不断壮大,已成为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依托服务站建立的学生、教师、家长三支队伍,活跃在学生身边、校园内外和社区角落,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力量,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时代化。学生们在其中收获了快乐、证实了自我,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暖意。
筑三维,思政教育展画卷
学校构建的“一核三维”思政建设体系,在核心内,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同步推进。
小初高贯通。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机衔接,统筹安排。小学阶段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养成和法治素养,引导学生“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初中阶段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法治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要论述,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家校社联动。协同家校社各方力量,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以学校为主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调动起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同向同行、目标一致、协同互动的思政教育合力。健全学校与家庭沟通渠道。提倡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言传身教,给孩子以正向引导和良好示范。定期开展家访和邀请家长来访,举办线上线下座谈会,双方密切沟通,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家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各种丰富资源,对接社会现实,通过建设校内育人场馆,与周边纪念馆、博物馆等密切联系,形成与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
知信行合一。学校确立了思政教育总体规划,以“辽沈大地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提出“行智”办学理念,衔接此前“行知合一”理念,更新为“强调结果、目标导向”,突出“睿智、自信、敏锐”,兼有“游刃有余、深谋远虑”之意。提出“有能力生活、有体力拼搏、有智力选择、有实力报国”四层次由浅入深的育人目标。全面调动学科、平台、师资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学生的理念信念,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将真知、深信转化为自觉行动,走进绚烂的美好人生。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学校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用好辽宁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全链条打开“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辽宁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马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