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成都市锦江区:
探索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成都市锦江区近年来坚定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此破解大城市中心城区生均运动面积小、城市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现实问题,形成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提升,运动技能持续增多,体育素养、意志品质持续增强的新局面。

    优化场馆布局,释放体育运动空间

    锦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面积仅为6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0万,现有学校165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12.5万余人。生均运动面积不足、学生运动时间有限成为制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锦江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破解:

    在投入上做升级。科学布局校点,近五年来,累计投入经费21.54亿元用于学校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5所,其中投入3.6亿元用于运动场提标改造,生均运动面积大幅度扩大。

    在资源上做加法。对新建学校,按照生均要求建设体育馆、体育场、屋顶运动场和地下室等运动空间。对已建成的老学校,通过“上天入地”改造楼顶、地下室,开辟更多的运动空间;同时通过购买服务,利用社会体育场馆等资源,增加校外体育运动空间。目前,锦江区已利用210个校外研训场所和1269处体育运动场地,构建起学生“一公里”运动健身圈。

    在时空上做乘法。统筹规划大课间时段安排,根据教学楼层、学生年级分布,将原来统一开展的大课间分时段进行;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和“周末营”时段,组织体育教育活动,统筹出运动面积95.94万平方米,生均运动面积提高到9.4平方米。

    推进课程创新,注重提升运动技能

    锦江区将大部分由非体育教师组织的体育锻炼课进行重新整合,由体育教师或者专职教练组织实施。统筹学生在校灵活时间,重新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强化体育课程的地位。学校由此创生出“3+2”和“4+1”等课程实施方式,其中“3”和“4”是指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2”和“1”则由学校根据实际,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增设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锦江区按照筑宽“底部”——普及发展、筑牢“中部”——优化提升、筑亮“顶部”——专业引领的发展模式,增强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每年举办以“锦江杯”总冠名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一条龙、学段全贯通的锦江区青少年体育竞赛,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赛事。

    家校社协作,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

    锦江区依托“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有课程、有师资、有阵地”“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锦江区家庭教育活动体系,将体育作为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锦江区青少年社区教育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提出,建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馆免费或低偿向青少年开放,保障学生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各社区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开展一次亲子运动会。

    锦江区改变“唯分数”评价方式,对学生,建立起包含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健康与卫生习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20余个指标的监测评价体系;对学校,设立“锦江区体育与健康教育突出贡献专项奖”,建立体育教育改革与学校干部任用、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的挂钩机制;对家长,编写出版全国首套家庭教育指导丛书《智慧家长》,开设家长特色课程,举办“体育家长会”“亲子运动会”,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充分激发家长参与体育教育的热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