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学生应成为课间的主人
阿妮尔

    近日,“中小学生连厕所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冲上新闻热搜,学生到底能不能自主安排课间时间,引得不少师生家长参与讨论。

    事实上,不论什么学段,每两节课之间安排休息时间都是“必选动作”。笔者认为,赋予学生安排课间时间的充分主动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部分学校的课间管理方式仍有待优化。

    要发挥“应有之义”。充分理解青少年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激发潜能,学会主动思考。推进课间管理时,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充分思考,设计各类“项目”“游戏”等,为课间休息赋予丰富灵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本就丰富多彩,进而增强在校“主人翁”意识。

    要明晰“应尽之责”。202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正式施行,其中指出,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这在法规层面强调了课间休息制度的必要性,学校应据此明确“非教学时间属于学生”,调整限制学生行动的课间管理方式,同时加强对教师授课行为的监管,让课间真正空出来,从制度层面避免“课间圈养”。

    要做好“应为之举”。安全是办学底线,在校内,学校应在充分调研本校学生课间活动情况、排查整治各类校园安全隐患的基础上让校园“闹腾”起来,主动引导学生享受课间时光;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自由活动时懂得自我防护、不伤及他人。在校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可联合多方力量,通过厘清校园安全责任、加强校园安全典型案例宣传等多种形式逐步增进公众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理解,不断凝聚管理共识。

    (作者系本报见习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