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制造业的面貌正在不断改变,向着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21年12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发布。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及新模式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存储获取、学习应用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发生了根本变革,这对人才综合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工程能力及多元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一个致力于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院系,四川轻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岁月。学院起源于1965年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目前已发展为国家新工科首批试点单位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院积极对标国家智能制造规划,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以学校“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发展战略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平台搭建、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机械类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推陈出新 重构课程体系
智能制造具有技术集成度高、涉及领域广、市场响应快、人机一体化、数据可视化等特点,对学生的技术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新工程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采取学科交叉与课程融合的方法,遵循专业特点和智能制造工程逻辑,通过系统性梳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智能制造的关联学科和知识点,开展课程知识点的合并、重组、整合、优化及课程建设,实现学科的交叉与深度融合;通过知识点渗透、知识面融合和知识体系重构,实现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智能+”升级改造,最终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多学科复合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解决了课程体系与智能制造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不同频、学生知识结构与智能制造产业需求错位等问题。探索开展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成果“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多元协同——传统机械类专业新工科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机械工程学院不断强化改革成效,2023年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立项。
与时俱进 改革教学模式
在智能制造模式下,知识获取、存储路径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去中心化”成为融合创新的常态。学院正视智能时代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建设国家及省级“金课”为抓手,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与教”新范式,着力培育学生的新思维、宽视野、钻研精神、工程伦理等综合素养,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相匹配;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推动教学向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仿真结合转变,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追求创新转变,将外在的压力化为内在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生与智能制造发展相匹配的终身学习能力。目前,学院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应用示范课程3门、省级思政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国家教育部门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支。
立足产业 搭建实践平台
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新工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智能技术牵引、多学科交叉、逐层递进的教学平台是提高人才新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学院秉持“竞教结合、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建设思路,面向智能制造重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研学结合和产教融合战略,提高学生新工程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对专业实践的教学架构进行升级,探索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开展进阶式、贯通性“智能+”专业综合训练;以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研—创—赛—学”多环节、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整合校内智能制造关联学科的平台资源,融合“校—企”特色平台及示范性智能制造企业平台资源,形成对培养新工程能力人才的有力支撑,解决学生工程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建有四川省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示范基地,强化学生的标准化思维和标准化能力。与五粮液集团、东方锅炉等40余家企业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合作。近5年,专业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性奖项300余项、省级奖项近600项,其中“互联网+”大赛国家铜奖1项,省金奖1项、银奖6项、铜奖14项。
多元参与 完善考评机制
如何更加全面、科学地反映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的痛点问题之一。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与智能制造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逐步构建起由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及教师等相关主体参与、与智能制造发展对应的多因素、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以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持续改进,形成“考核—评价—评估—持续改进”闭环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加速了专业的发展,目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并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智能制造大有可为,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评机制的迭代更新,与行业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引领并带动机械专业整体价值提升,持续对标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输送专业基础扎实、重实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胡光忠 李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