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挖掘学生潜质 培养创新人才
杨阳

    据中新网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10月26日举行师生作品获国家专利项目发布会,向各界展示师生荣获的40余项国家专利项目,也展现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人才成长的黄金期,需要持续发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创新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专利现象”为代表的中小学科创教育不仅是发现优秀学生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试点,更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一种积极探索。

    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学科融合,实现各级联动。要积极探索学科融合的多样态,促进“劳动+教育”的课程融合,推动“‘五育’并举+双创融合”的教育方式,注重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增加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兴趣,并与中高考改革同频,不断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鼓励各年级各学段有机衔接,重视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指导中小学科学创新教育,鼓励科学素养深厚的名家名师走进校园,推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效联动。

    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集成增效,整合内外资源。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提高科创教育的力度与效度,需要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塑造科创教育的新动能、新优势。可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菜单自选方式供全国中小学生自主选择优质课程。鼓励教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和实验课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拓展科学实践活动,以精研任务群的形式,活学活用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为科创少年的茁壮成长提供支撑。

    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宏观调控,强化帮扶指导。宏观调控,重在全纳,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帮扶指导,重在助弱,实现科学创新教育和学校的“双向奔赴”。因此,要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关心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把推进科学教育相关改革与促进教育公平紧密结合,不断健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

    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有效协同,强化系统设计。要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教育竞争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要推动健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从源头上加大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的供给,加强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实验员等队伍的建设。全面动员相关单位,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科学创新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变短期为常态,化增负为增效,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社会教育新风尚。

    毋庸置疑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与协同设计。中小学作为各部门有效联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全面强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部署,统筹“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高校科学营”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推进、评价、指导各方面用力,如此才能真正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全面提升科学创新教育效能。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高级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