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以水育人 以文化人 打造水文化铸魂工程
周俊 李景龙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水利水电学校”为根本遵循,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上善若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聚焦“以水育人、以文化人”,从“水精神挖掘”“水课程培育”“水环境滋养”“水研究支撑”“水实践拓展”五大方面入手,系统构建水文化铸魂工程,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成效明显的校本育人模式,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以创建全国“双文明”校园为牵引,深入挖掘水精神时代价值。学校从“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等传统水精神、水品格出发,结合70年办学历程和新时代办学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铸魂育人工作。学校立足70年深厚办学底蕴,凝练“自强、务实、尚德、求真”学校精神,打造“水之韵”学校VI视觉体系,提炼“水之青”学校主色调,创作以“润物无声的情怀、上善若水的追求”开篇的校歌,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谱写《弄潮青春》大学生之歌。每一名走出校园的水院学生都在水文化的浸润下展现出特有的水之精气神,成长为学校期待的“上善若水的传承人、绿水青山的追梦人、弄潮青春的接班人”。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成为浙江省内的“双文明”高校。

    以水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多维推进水文化课程育人。学校创立以“水文化SWH”为引领的“SWH-CDIO-E”人才培养模式,将水的品质、水利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一方面通过水特色校本通识必修课“中国水文化概论”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校还着眼“大思政课”建设,成立“水分子实践课”教研室,组织学校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水文化思政课等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以水文化校园环境为基础,潜移默化滋养学生人文情怀。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上做足“水文章”,打造了完善的环境文化育人空间。钱塘校区“一带两馆四台八景”,以“善湖”为中心,以一条水景观带串联起溯园(校史馆)、沁园(浙江水文化展示馆)两大文化展示空间和观澜阁、从游轩等四大文化交流空间,以及清渠问源、尚亭亲水等八大文化景观节点;南浔校区利用300多亩校内水域,呈现了与“湖塔亭桥”相得益彰的环境空间,以“谦湖”为中心,与钱塘校区“善湖”一脉相连,从拱坝造型的图书馆到“校区建在实验室上”的水工程环境科学,从《遨游》《融会贯通》等艺术景观,到《三峡基岩》《上善石》等人文石雕,无不蕴含和延续了水文化内涵,营造了厚重饱满的人文环境。

    以省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支撑,持续提升水文化研究供给水平。学校以水文化研究院为主体的“水文化和水利文学艺术”工作团队,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多名,其中副高以上或博士10余名,并聘请了1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所兼职(客座)教授或研究员;发行了《浙江水文化》等刊物,成为开展水文化科普教育的新基地、新时代治水事业的新智库、汇聚治水智慧的新平台;先后开展的“运河诗路”“唐诗之路”“水文化遗产调研”“中华治水故事”“浙水千秋”等专项水文化研究,获得多项省部级文化成果荣誉。这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成为水文化育人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学校浙江水文化研究院获评“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

    以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为载体,持续拓展水文化实践形态。学校是全国两个以学校为申报主体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之一,通过“水分子”社会实践、“河小二”乡土实践、浙江水文化遗产普查、世界灌溉遗产申报文化服务等,构建了一条从“课堂到课外”的文化育人实践渠道,学生广泛参与以“亲水文化节”为关键载体的一系列水文化实践拓展活动。“水分子”社会实践获评国家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实践课),“河小二”乡土实践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将进一步阐发延展“从游”文化,打造“从游”之师,推出“从游夜话”栏目,组建大学生“从游”宣讲团,讲好新时代水文化“大思政课”,努力汇聚育人合力。(周俊 李景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0/31/11/ZGJYB20231031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