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
新闻回放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1000名受访青年中,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将份子钱看作是负担,过半的人认为应勇于向高额礼金说“不”,拒绝情感绑架。相关词条“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顺势登上了微博热搜。 主持人语 “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看似有些戏谑,背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轻人对人情社会和文化习俗的态度。份子钱只是问题的表象,我们应该透过表象读懂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和价值取向。本期的三名本科生作者,有的亮出“情谊要与金钱适度解绑”的鲜明态度,有的提出拒绝高额份子钱的技巧与策略。文章篇幅虽不长,却颇有见解,不妨一读。
青年说
“要不要给份子钱”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份子钱的习俗起源于农耕社会,是亲友在婚丧嫁娶等特定事件中带着善意的接济。与此同时,隐含着互助契约关系的份子钱,让群体取向的社会组织关系更为稳固。在一来一回的随份子过程中,情感联结变得越来越紧密。
进入现代社会,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使得接济不再是办宴席的必需,人口流动的加速也让过去“有来有往”的熟人社会受到冲击。因此,不少年轻人有了整顿份子钱的想法,但如何整顿还需要方法与技巧。
冲破“收礼—送礼”的循环,不必纠缠于盈亏的数目。如今主要承担情感维系功能的份子钱,虽然不以接济为目的,但仍有互惠的性质。可是,当双方婚丧嫁娶的大事数量无法实现对等时,矛盾也就随之产生,有人甚至为了回本办了不少荒唐的“无事酒”。
拒绝“你多我少”的比拼,适当限制随礼的最高金额。有调查显示,职场人在今年国庆期间给出的份子钱,人均高达2000多元。前些年微信的随机新年红包很受欢迎,人们忽然发现6.66元也可以传达“顺顺顺”的祝福,自己只是缺少一个限制金额的理由。
斩断被量化的情谊,还要创新传递情感的载体。现在人们往往把份子钱的多少等同于情谊的深浅,如何在整顿份子钱之外又不失人情味,需要人们尝试选择更加多样的人际交往载体。
关于份子钱的讨论还在继续,无论是否保留随份子的文化传统,人们都应明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情谊的交换才是关键,金钱或礼品都不过是情谊的载体,切不可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