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近年来已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宣布,取消博士学位申请中对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同时,多所高校还提出,可由各学院或各学科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创新成果考查的具体办法。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多数高校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一定要求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且,在学校制定的质量基准之上,院级单位或学科专业往往会提出更多数量、更高水平期刊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并将之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前置性必备条件。客观而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培养条件下,这样的举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支撑度。毕竟学术研究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精进的过程,通过强化博士生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强化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的训练过程,倒逼博士生在科研训练中不断趋于规范、臻于创新,持续提升知识集成、选题凝练、方案设计水平和能力,为其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充分的学术准备。 然而,一旦学术论文成为博士生需要面对的关卡,就会让部分博士生积压浮躁心理和发表压力,难以精心聚焦、安心专注于创造性研究,由此导致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冲突也不在少数,对学术生态和质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上论文发表的需求远大于期刊版面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短期功利性的不良风气,造成了原创性、颠覆性等重大创新性成果产出的后继乏力。 进入新时代,推动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势必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学位论文是准确反映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标志,是对学位申请、审查、授予等管理过程及标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的综合检验,常被视为博士生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支点”。也正基于此,如今一批“双一流”高校纷纷出台这样的政策,更为注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初衷在于去功利化,鼓励产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以求更好的学术回归和卓越追求。 学位论文往往是基于某个具有重要理论或现实意义选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在内容、方法和结构上要系统完整、逻辑自洽、科学适切,更应在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上有所建树。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撰写能够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备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学校、学院、学位点、导师等多层级牢牢把关,学术论文检测、论文评阅、预答辩、正式答辩、论文抽检、评优等全链条监控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多措并举压实导师指导责任落实、强化校院核心课程建设、激发学位点潜能活力、严控培养各关键环节的质量要求,打造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位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机制,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当然,高校也切莫跟风取消论文发表要求,还应量力而行、谨慎推行。无论是否将发表学术论文与申请博士学位挂钩,均不是鼓励博士生不发论文,而是避免简单以学术论文发表代替学位论文质量,以确保提升博士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质量文化意识浓郁的“双一流”高校,若干已达成广泛的学术共同体认同支持的学科专业,不再硬性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非但不会降低对博士生的学术要求,反倒能有效引导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其专业领域深耕,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产出真成果,真正达到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要求。 其他一些高校则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毕竟学术论文只是创新性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有授权技术发明专利、重要科技奖励、国家或行业标准、重大成果鉴定、重要学术专著等多元形式。坚持破“五唯”和多元化评价,结合本单位实际订立学术评价标准,科学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具体标准,特别是要充分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在多元成果的检验、认定及评价质量上下功夫。逐步探索构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学术文化,从学位论文质量检验的“结果导向”向培养环节“关口前移”的工作机制转变,实现从做“合格论文”到做“优秀论文”的质量文化转型。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